附录:黄帝内经白话文全卷-21


  腹中论篇第四十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麽病呢?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可用鸡失醴来治疗,一刺就能见效,两济病就好了。黄帝说: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为什麽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时复发。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而又复伤于饮食,使邪气复聚于腹中。

  黄帝说:有一种胸胁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这种病叫什麽名字?是什麽原因引起的?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的失血病,使内脏有所损伤,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肾气竭,肝血伤,所以月经闭止而不来。黄帝说:怎样治疗呢?要用什麽方法使其恢复?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藘菇,二药混合,以雀卵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饮以鲍鱼汁。这个方法可以通利肠道,补益损伤的肝脏。

  黄帝说:病有少腹坚硬盛满,上下左右都有根蒂,这是什麽病呢?可以治疗吗?岐伯说:小腹部裹藏着大量脓血,居于肠胃之外,不可能治愈的。在诊治时,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黄帝说:为什麽会这样呢?岐伯说;此下为小腹及二阴,按摩则使脓血下出;此上是胃脘部,按摩则上迫胃脘,能使横膈与胃脘之间发生痈此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难治疗。一般地说,这种病生在脐上的为逆症,生在脐下的为顺症,切不可急切按摩,以使其下夺。关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论述。黄帝说:有人身体髀、股等部位都发肿,且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麽病呢?岐伯说:病的名字叫伏梁,这是由于宿受风寒所致。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肓的根源在脐下气海,所以绕脐而痛。这种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

  黄帝说:先生屡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也不能吃芳香药草和金石药,因为金石药物能使人法癫,芳草药物能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现在如禁止他们吃肥甘厚味,则不适合他们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药,又治不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岐伯说:芳草之气多香窜,石药之气多猛悍,这两类药物的性能都是疾坚劲的,若非性情和缓的人,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黄帝说: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内热,热气本身是X悍的,药物的性能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会损伤人的脾气,脾属木而恶土,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在甲日和已日肝木主令时,病情就会更加严重。

  黄帝说:好。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麽病呢?是什麽原因引起的?岐伯说:病名叫厥逆。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黄帝说:为什麽呢?岐伯说:上本为阳,阳气又逆于上,重阳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极乘阴,阴不能上承,故发生失音;若用砭石针刺,阳气随刺外泄则虚,神失其守,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证;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

  黄帝说:好。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岐伯说: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黄帝说: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阳脉是主热证的,外感发热是三阳受邪,故三阳脉动甚。若人迎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阳;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阳明。三阳既毕,则传入于三阴。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今传入于三阴,故又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黄帝说:好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阻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同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本条经文,注家说法亦颇不一,姑从王冰之说以释之。脱阴为腰痛之文,待考。

  昌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取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

  散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甚至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即用针刺三次。

  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劢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次,其穴在阻太阳的外前方,阻少阳绝骨之端的后面。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

  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散阳分之阴邪;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阴经,以去阴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

  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举动的,应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经。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的下髎穴,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并采用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风邪由扬名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风邪由太阳经侵入,偏行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

  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再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逾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

  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黄帝问道:五脏风证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岐伯回答道: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躁,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然而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胃风的症状,是项部多汗恶风,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胀满,如少穿衣,腹即瞋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漏风的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侵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黄帝道:讲得好!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是多汗恶风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诗协偏胜的叫着痹。

  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麽?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黄帝问道:痹病的冰鞋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麽道理?岐伯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冰鞋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暖气,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青涕。

  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痹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胜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麽缘故?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稽留在筋骨间的则痛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为导致腹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冰鞋就循着俞穴如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冰鞋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卫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胃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黄帝说:讲得好!

  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麽缘故?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冰鞋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结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邪湿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是什麽缘故?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曲屈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黄帝道:讲得好!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本站内容全部为转载,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也希望大家都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人生。如果某些内容侵害了其他人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邮箱:shanshengw@126.com

www.chzx.com 在线阅读 - 免费提供聪慧在线全文在线阅读

本站全为转载作品,只是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让更多读者欣赏。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全站无任何广告,如果有弹出广告,千万不要相信

聪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