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分句解释)

 

里仁篇第四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所以这一章还是谈,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本站内容全部为转载,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也希望大家都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人生。如果某些内容侵害了其他人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邮箱:shanshengw@126.com

www.chzx.com 在线阅读 - 免费提供聪慧在线全文在线阅读

本站全为转载作品,只是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让更多读者欣赏。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全站无任何广告,如果有弹出广告,千万不要相信

聪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