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分句解释)

 

 雍也篇第六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

 【译文】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简明扼要、干净利落的(行事)方式,来(为百姓)处理政务,不是可以的吗?而以轻慢草率的态度(或以只求简单、少找麻烦的态度)来简单随便的处理政务,不是太简单(太不负责任)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
    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

【注释】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周济、救济。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评析】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原文】
 6·5 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注释】
 (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
 (4)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评析】
    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原文】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骍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

【注释】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2)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用于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果断、决断。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释】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
    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
学。

【原文】
 6·10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

【注释】
 (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释】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2)伐:夸耀。
 (3)奔:败走。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评析】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而:这里是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就要)有宋朝那样的美貌,(如果这两样都没有)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
 (3)矢:同,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原文】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本站内容全部为转载,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也希望大家都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人生。如果某些内容侵害了其他人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邮箱:shanshengw@126.com

www.chzx.com 在线阅读 - 免费提供聪慧在线全文在线阅读

本站全为转载作品,只是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让更多读者欣赏。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全站无任何广告,如果有弹出广告,千万不要相信

聪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