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篇第十八(分句解释)

 

微子篇第十八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原文】
 18·1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1)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原文】

 18·2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1)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罢免不用。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原文】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原文】
 18·4 齐人归(1)女乐,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1)归:同馈,赠送。
 (2)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

 【译文】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原文】
 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原文】
 18·6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原文】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原文】
 18·8 (1)民:伯夷、叔齐、虞仲(2)、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3)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1)逸:同,散失、遗弃。
 (2)虞仲、夷逸、朱张、少连:此四人身世无从考,从文中意思看,当是没落贵族。
 (3)放:放置,不再谈论世事。

 【译文】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原文】

 18·9 大师挚(1)适齐,亚饭(2)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3)入于河,播鼗(4)武入于汉,少师(5)阳、击磬襄(6)入于海。

 【注释】
 (1)大师挚:大同。太师是鲁国乐官之长,挚是人名。
 (2)亚饭、三饭、四饭:都是乐官名。干、缭、缺是人名。
 (3)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
 (4)鼗:音táo,小鼓。
 (5)少师:乐官名,副乐师。
 (6)击磬襄:击磬的乐师,名襄。

 【译文】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原文】
 18·10 周公谓鲁公(1)曰:君子不施(2)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1)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
 (2)施:同,怠慢、疏远。
 (3)以:用。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原文】

 18·11 周有八士(1):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注释】
 (1)八士:本章中所说八士已不可考。

 【译文】
     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本站内容全部为转载,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也希望大家都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人生。如果某些内容侵害了其他人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邮箱:shanshengw@126.com

www.chzx.com 在线阅读 - 免费提供聪慧在线全文在线阅读

本站全为转载作品,只是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让更多读者欣赏。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全站无任何广告,如果有弹出广告,千万不要相信

聪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