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zhī qí xióng , shǒu qí cí , wèi tiān xià xī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wèi tiān xià xī , cháng dé bù lí , fù guī yú yīng ér 。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zhī qí bái , shǒu qí rǔ , wèi tiān xià gǔ 。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wèi tiān xià gǔ , cháng dé nǎi zú , fù guī yú pǔ 。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zhī qí bái , shǒu qí hēi , wèi tiān xià shì 。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wèi tiān xià shì , cháng dé bù tuī , fù guī yú wú jí 。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pǔ sàn zé wéi qì , shèng rén yòng zhī , zé wéi guān zhǎng , gù dà zhì bù gē 。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道雄伟强大的好处,而自己宁可出在雌伏软弱的位置,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溪涧一样。(这里放我想到了第八章“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做为天下的溪涧,常道自然也不会离失,就如同婴儿一般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故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看来我以后的宝宝从小就应该锻炼他嘻嘻~孩子应该从小抓起,三字经里面说到学习环境和习惯很重要,父母的本身要做好。)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道光明的好处,而宁可处在黑暗简陋之地,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法式一样。(这里也可以应用到前面的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做为天下的法式,常德一定会很足,因为没人与之争,即可获得很宽广的一片天地,故复归于无极。(这里也可以理解第七章的“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表面上感觉退让失去了什么其实你已经获得了更大一片田地。)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明明知道荣耀的好处,而宁愿处荣辱底下的位置。这样的品德就如同天地一样包容万物。做为天地包容万物,常道就会从足,这样就不会有分别心了,可以回到朴实的状态,就如同上古时代一样,人民都没有心智。
这一章重点讲“复归”的学说,前几章虽多次讲到这个问题,但本章是作为重点专讲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老子提出这样的一个原则:知雄、守雌,用这个原则去从事政治活动,参与社会生活。这种原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当时正处在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你争我夺,纷纭扰攘,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老子提出了“守雌”的处世原则。他认为,只要人们这样做了,就可以返朴归真,达到天下大治。此处还应注意,不仅是“守雌”,还有“知雄”。在雄雌的对立中,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然后处于雌的一方。本章所用的几个名词,代表着老子的一些基本观念。
----------------------------------------------------------------
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式: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12、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