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1

[卷首] 集例

○一因病陟医,苦无统要入门,叔和《脉诀》、东垣《药性》、《编注病机》、《医方快捷方式》、《医学权舆》,非不善也,然皆各自成帙,有所不便,《伤寒论》、《活人书》、《百问歌》,非不美也,然非幼读不能成诵;《医经国小》法全辞略,真可以入门也,而《局方》又有所未备,且意太简古,学人亦难了悟。

是以少瘥,将前数书合并成帙,中分内外。内集详于运气、经络、针灸、脉、药,外集详于温暑、伤寒、内伤、杂病、方论。医能知此内外门户,而后可以设法,治病不致徇象执方,夭枉人命,故题之曰《医学入门》。

○一阴骘,病家元气,医家本领。国朝为善阴骘,当时置一册座右,则意向自别。

○保养以助药力,若专恃药而不知养性,则药亦难效。古人皆先养性,不愈而后服药,故纂《素问》及丹溪二说于前,而附以己意,断之于后。

○运气理微,一遵《素问》、《灵枢》及各名家要括。

○历代名医姓氏,上古者遵名医图及原医药性,俾人知所自而不忘其本也;汉唐以后名家纂《医林史传》、《外传》而载其治验,俾人知所法也。

○经络,修明堂仰人伏人图歌,而注以《内经》。寸数穴法主治,与《铜人针灸经》及徐氏、庄氏皆同。

○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

○灸必根据古,针学曾受五家手法,取其合于《素》、《难》及徐氏、何氏,录之以备急用。

○形色脉诀,遵《素》、《难》及《医经国小》、《脉经》、《脉图》、《权舆》、《脉诀》。

○本草用《医经国小》及《快捷方式》、《释药》、《集韵》,得《大观》旨也,更采《集要》等书,注其未备。

○温暑全纂刘河间《原病式》。

○伤寒以陶氏《六书》为主,并入《伤寒论注》及《活人书》、《百问》、《百证》、王氏《家宝》、《仁斋直指》等书,而其分段次序,用《活人赋》改补,拆为病机、用药二篇,则愚之管见也。后阅《溯洄集》所论次序颇同,惜其未暇编耳。

○内伤纂东垣并各名家而编次之。

○杂病窃危氏《得效方》意,及丹溪用药总法,而提其风、寒,暑、湿、燥、火、气、血、痰、郁大纲于前,稍从《丹溪附余》,小目分类于后。其歌括一以《快捷方式》、《权舆》为主而改补之,更用《玉机微义》、《袖珍》、《仁斋直指》、万氏等方分注于下。

○女科以《妇人良方》为主及参名家。

○小儿以《仁斋》为主,并《安老怀幼》书,痘疹以《医学正传》为要,并《仁斋》、陈氏、魏氏、闻人氏三要等书。

○外科以《外科枢要》为主。

○治法集古而去其重复耳。

○杂病用药赋及古方诗括,根据《仁斋》、《快捷方式》而修补之。凡病机注下有方名而无药品,又不书见何门,必见伤寒杂病用药赋与古方诗括,或本草注,目录可查。

○正方名,凡单方如抑青丸,则改为单黄连丸。二味者加一古字于上,所以遵神农也。三味者如三补丸,改为黄连黄芩黄柏丸,若黄连为君,则先连次芩、柏,汤药亦然,所以效仲景也。又如四君子之类,加一二味便易其名者,则去其新立名目,只云即四君子汤加某药。又有君臣佐使,以多者为君,合以君药立名,中间有以臣药及佐使药立名者,悉易之。凡此皆厌方之太多而理益湮塞,又令人易记也。其间有二十四五味以上者,决不录入,盖太杂太多,非神农本意。又下以药味为名者,下却更不载其药,如芎辛汤,白术甘草水煎,下更不载芎、辛二药。

○歌括多有一句两读者,大字既可成句,又可接下小注成一句者,多是汤散名字。大字止载其名,汤散二字注下,凡此皆省字故耳。虽然欲简省者,心也;不能省而简ht八九帙者,学之无要而依样画成,聊为初学入门。若大方专精,徒为嗤笑之资云。

[卷首\集例] 先天图说

\r先天图\ps92a1.bmp\r学《易》而后可以言医,非学乎画也,学乎爻也。试观之心,果有画乎?果有爻乎?元理元气浑合无间而已。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由此造化以为之主也。颐生者知此,则自然惩忿窒欲而水火交泰。济人者知此,则自然辨物居方而沉顿复。圈之于首,以便不识字者开卷肃然,至简至易而玩之有趣耳。敢曰且于羲皇心地上着力,以窃轩岐之微意哉!是为说。

\r图\ps92a2.bmp\r人之百病,皆由水火不交,故以后天坎离继之。血属水,气属火,血阴而气阳也。离中虚,真阴存焉;坎中满,真阳寓焉。阴阳虚实之机,医道思过半矣。

[卷首\集例]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r图\ps92a3.bmp\r经十二,络十五,凡二十七,气血相贯,无有休息。故一岁阴阳升降,会于立春;一日阴阳晓昏,会于寅时。荣卫循环,上应天之度数,下应地之分野。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宿谓二十八宿,度谓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经水者,谓海水、清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济水也,以其内合经脉,故名之曰经水焉。经脉者,谓手足三阴三阳之脉,所以言者,以内外参合,人气应之,故言及也。内足阳明,外合海水;内足太阳,外合清水;内足少阳,外合渭水;内足太阴,外合湖水;内足厥阴,外合沔水;内足少阴,外合汝水;内手阳明,外合江水;内手太阳,外合淮水;内手少阳,外合漯水;内手太阴,外合河水;内手心主,外合漳水;内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外输应。气卫于外,以充皮肤;血荣于中,以营经络。周一体而无间,应漏水百刻而不违,一百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乃平人之常也。察阴阳,决生死,虽经络流注,如环之无端,岂能逃于脉之三部耶?至于草木昆虫,尽皆得气之先,所以虽干枯陈朽,亦可以调脏腑而治疾病,其气同也,学人玩之。

[卷首\集例]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r图\ps92a4.bmp\r凡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二气为一月,六十日为一气,三月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为期岁之数。

凡五日一候变者,土化也。五日足而候不变者,即一候生灾。四月阳土,育生万物;十月阴土,收藏万物。

土也者,万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

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髓则肾主之。

膻中名气海,在两乳之间,为气之海也,气所居焉,能分布阴阳。气者生源,乃命之主,故为人父母,不可损也。

膈膜在心肺之下,与脊、肠、腹周回相着,如幕不漏,以遮蔽浊气,使不上熏于心肺。

阑门、神阙,津液渗入膀胱,秽浊流入大肠。

人之一身,经络脏腑,百骸九窍,尽皆贯通。足太阳行身之背,足阳明行身之前,足少阳行身之侧。外有感伤,内有传变,今小绘图,以便熟玩。

[卷首\集例] 释方

\r图\ps92a5.bmp\r\r图\ps92a6.bmp\r以程氏为主。汉魏尚实,以药品名方,不必释也。唐宋后,方尚奇而名好异,苟不知立名之义,将何以用其方耶?

三生饮

三药皆生用也。

急救稀涎散

稀,化而少也。风痰壅盛,急用此化痰救之。

三建汤

三种尽出建平也。

乌药顺气散

人气顺则安,气逆者必乌药之辛以顺之。

星香散

二药偶方之制以通喉也。

星附汤

三药奇方之制以达下也。

排风汤

排,推也。用药推去其风也。

左经汤

左,佐也∶经,脉络也。血少经滞,手足挛搐,用药佐之也。

三化汤

三药化痰、化滞、化风也。

防风通圣散

预防风疾,通灵如圣。

玉真丸

言如玉之白也。

一字散

古方一钱四字,一字二分半也。

三痹汤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

四神丸

四药有神验也。

五苓散

五件以苓为主。

抵当汤

蓄血住于下焦,用药挤去,邪不能抵当也。

泻清丸

泻东方青色肝木也。

三一承气汤

三方合为一也。

白通汤

葱白之辛以通阳也。

六一顺气汤

一方可兼六方。

大柴胡汤

泄热之功大也。

五积散

积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五者之积可散也。

小柴胡汤

力小而和缓也。

藿香正气散

言能正气之不正也。

黑奴

釜底煤黑色;奴,小麦奴也。

紫雪

丁香、麝香熬膏色紫,药屑如雪。

桃花散

言其色如之。

雄黄锐散

丸如小指尖锐,纳谷道中也。

双解散

表里俱解。

霹雳散

如雷之击动阳气也。

调中汤

泻胃火以和胃气也。

六和汤

六腑不和,用此以和之也。

六一汤

一名天水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又名益元散者,除中热以益元气也。

诱行丸

夏月服之不渴,诱人行路。

大顺散

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故谓大顺;冷冻饮料者,不伤肺也。

一清饮子

诸热能一一清之。

桂苓甘露饮

桂甘辛,苓甘淡,止渴如甘露也。

来复丹

一阳之气来复也。

二气丹

硝石气寒为阴,硫磺气热为阳,以二气理二气也。

肾着汤

湿气附着于肾,方能去之。

三和汤

血秘、气秘、风秘,三者皆可和也。

七气汤

治七情之气也。

清燥汤

治肺金之火,清其干燥,则生化之源滋润而达也。

神保丸

言药之效,如神保全也。

导滞通幽汤

导引肠中积滞,使通幽门而下也。

盐煎散

用盐引入肾也。

越鞠丸

鞠,郁也。药能发越其郁结之气。方多误为越曲。

鸡舌香散

药气如鸡舌之香也。

分心气饮

分开心胸间郁气也。

流气饮子

流行滞气也。

蟠葱散

葱能通气,蟠曲其葱,入药为引。

失笑散

病忽去而不觉发笑。

复元通气散

元气复,则通而不滞。

抑气散

高者抑之。

一块气丸

积气结成一块,方能治之。

阿魏撞气丸

撞散气块痞积。

交感丹

茯神阳中阴,香附血中气,阴阳交感而气血和矣。

补天丸

药能补阴,天元一气也。

大造丸

药能大生气血,如天地造成也。

梦授天王补心丹

终南山宣律诵经劳心,昆沙门天王梦授此方。

双和散

气血两和也。

十全大补汤

十药全而大,能补虚。

威喜丸

松脂入地,三千年化为威喜,食之令人长生,方名茯苓,言威喜者,美之也。

二至丸

夏至阴生,鹿解角;冬至阳生,麋解角。方用二角者,取二至之阴阳以生气血也。

鹿首四斤丸

八药各半斤也。

人参养荣汤

人参补气,言养荣者,气盛则血生也。

瑞莲丸

莲实用之有奇效,故曰瑞。

打老儿丸

妇人年过百岁,打其年老儿子不服此丸也。

天真丸

天真,精气也,此药能补之。

补中益气汤

黄补中,人参益气。

虎潜丸

凡人龙常出于水,龙飞而汞轻;虎常出于火,虎走而铅枯,虎潜火伏而滋阴也。用胫骨者,虎一身筋力,皆出于前足胫中,性气藏焉。

草还丹

非金非石,惟草是饵。

清震汤

头风如震,药能清之。

清空膏

人首,天之象空虚。药能清头昏,故曰清空。

五蒸汤

五脏蒸热。

单白芷丸,又名都梁丸

白芷出都梁山。

妙香散

木香和气,麝香通气。经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香药之妙如此。

抑青丸

泻肝也。

归脾散

忧思伤脾,健忘怔忡,用此复还脾气。

潜行散

潜行,水底行也,脚疾有湿故云。

舒经汤

凡筋虚则痛,血虚则蜷,故养血以舒经也。

黑虎丹

黑豆、虎胫骨也。

二妙散

黄柏除热,苍术除湿,二妙药也。

八正散

八药能正膀胱之水道也。

导赤散

导引膀胱水道,而治小便赤也。

火腑丹

言治心热小便赤也。

清心莲子饮

清心降火,莲子之功。

神芎丸

川芎散热如神。

舟车丸

药能通经络而治水,犹舟以通水,车以通陆也。

感应丸

感之即应。

温白丸

白乃西方金色,寒气袭而成积,药能温之也。

保和丸

保脾气以去食积。

见丸

,日气也。药之消积,如雪之见日也。

金花丸

色如金也。

龙脑鸡苏丸

龙脑,地名,在苏州。鸡苏,薄荷之别名。

左金丸

左,佐也;金,肺也。火旺烁金,药能辅佐肺金而平肝木也。又名回令丸,泻火以回金之令也。

清脾饮

疟病多起于脾,故清之也。

四兽饮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应四脏,方治四脏邪,以辅脾土。

对金饮子

可敌金也。

露姜饮

姜性热,假露之阴以治热燥也。

交加散

药半生半熟,取阴阳交加之义。

顺元散

分解阴阳,利散痰涎,以顺元气也。又名分利顺元散。

华盖散

肺为五脏华盖,药专治肺。

三拗汤

拗,不顺也。言甘草不炙,麻黄留节,杏仁不去皮尖也。

手拈汤

如手拈去其病也。

五拗汤

五药不制,存其悍烈之性,以为劫病之功也。

千缗汤

一服而获千缗之谢故云。

苏沉九宝饮

苏沉二内翰所制之方。古沉、沈通用。

温中化痰丸

中气温而痰自化。

青州白丸子

州有范公亭,其下井泉至美,和药皆白。

滚痰丸

滚转而下痰也。

海藏五饮汤

王海藏治五饮之方也。

控涎丹

控,引也;涎,痰涎也。

小胃丹

治胃中之积痰,药丸如麻子,故曰小。

导滞汤

导引暑热积滞之气下行。

通玄二八丹

五药共二两,黄连独八两,言药之妙通神。

大已寒丸

已,止也,大止脾胃寒冷。

戊己丸

戊,胃土;己,脾土。治脾胃泻利之药也。

四柱散

四药如四柱之支大厦也。

升阳除湿汤

升阳以升、柴、羌、防,除湿以陈、半、苍、苓。

凝神散

收敛神气也。

调中益气汤

调中甘草,益气参、,中调气益,脾胃自健。

升阳顺气汤

阳气本上行,郁逆于下则不能发生,故顺其气使上行也。

金液丹

水银乃白金之液也。

金锁正元丹

药能止泻而锁固真元之气也。

清六丸

清热也。

四君子汤

四药不燥不热,禀中和之气而补益,故称君子。

温六丸

温寒也。

生胃丹

用南星、用黄土以生胃土也;用粟米入胃而生谷气。

平胃散

胃中宿滞不化,即成痞满腹胀,故用苍、陈、浓朴,苦以泻之。恐泻太过,又用甘草以和之,平胃之义也。

五膈宽中散

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痰、四曰寒、五曰热,言药能散胃中滞塞,使饮食下行,豁然而中宽也。

抽刀散

药能定痛,如抽刀夺回命也。

胃爱散

胃喜甘而恶苦,此药味甘,故胃爱之。

四七汤

四药能治七情气结之痰。

三仙丸

谓星、半为曲,香附去毛,皆脱其本性,用之如人脱凡成仙。

聚金丸

言芩、连之色也。

寿星丸

南方有极星,曰老人,主寿。方用天南星,假而名之也。

肠风黑散

血见黑而止,以色克也。

玉壶丸

玉壶为器,清可彻底,言药能化痰,而使肺极清也。

结阴丹

固结其阴血也。

玉屏风散

屏风,防风别名;玉,美之也。言能御风如屏障也。

茜梅丸

二药酸以收之也。

明目流气饮

七情气攻眼,用药流利其气,则目可明也。

春雪膏

药色白,点之自化,如春雪也。

驻景丸

日光之影为景,没则昏矣。言药能驻景,使不昏也。

镇宫散

言安镇子宫也。

逍遥散

言药能使病安,则逍遥翱翔自适也。

仓公散

太仓公淳于意所制方也。

玉烛散

《尔雅》云∶四时和气,谓之玉烛。言药能和气也。

夺命丹

言能下死胎以夺回母命也。

达生散

达,羊子也。言此药服之,如羊之易产而无患也。

涌泉散

无乳者服之,乳出如涌泉也。

观音散

释氏有千眼观音,能救百难苦,故名之也。

紫霜丸

紫,碧色也;霜,巴豆霜也。

调解散

陈皮、甘草以调中,紫苏、葛根以解肌。

红绵散

苏木、胭脂、红绵裹药煎也。

脱甲散

言表解则身轻快,如脱去铠甲也。

鸡鸣散

日交巽木而鸡鸣,鸡鸣则阳气随动,而人之血气亦应时而行,故于此时服药以行瘀血也。

江鳔丸

鳔,鱼鳔也。江鱼鳔可为胶。

五福化毒丹

言药能化诸毒而致五福也。

醉仙散

服之令人瞑眩如醉仙也。

太乙膏

太乙,天之贵神。以此名方,神之也。

一粒金丹

一粒,一丸。以金箔为衣。

紫金丹

方有紫金皮也。

[卷首\集例] 历代医学姓氏

按《医林史传》、《外传》及《原医图赞》而类编之,俾后学知所观感云。

[卷首\集例] 历代医学姓氏

三代以前,圣君贤相,创为医药,以济死生者也。

伏羲氏

有《天元玉册》,乃鬼臾区十世祖口诵而传之,《素问》中重载其语。

神农氏

有《本草》传世。

黄帝氏

与下九人更相回答,作《灵枢》、《素问》内外一十八卷。素者,本也,五行之本也;问者,黄帝问也。赞于《易》,载于《史》,序于《大学》,古之圣人也。后世辄言黄老之学,不知黄乃黄石公也。

僦贷季

三皇时岐伯师也。定经络穴道、脏腑阴阳度数,以人法天地万物,理色脉而通神明,医之端肇于此。

岐伯

黄帝时臣也。与帝更相问难而作《内经》,以垂教万世。

伯高、少俞、鬼臾区

黄帝三臣也。发明五行,详论脉理,以为经论。又有少师,亦同时臣也。

俞跗

黄帝臣。治病不用汤液,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炼精易形,以去百病。

桐君

黄帝臣也。多识草木性味,定三品药物为君臣佐使,撰《采药对》四卷、《采药别录》十卷。

雷公

名,黄帝臣也。善医术,着《至教论》及《药性炮炙》二册。

巫咸

尧臣也,药方之始。

伊芳尹

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卷首\集例] 历代医学姓氏

秦汉以后,有通经博史,修身慎行,闻人巨儒,兼通乎医。

张机

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作《伤寒论》,医方大备,扁鹊、仓公无以加焉。

后世称为医圣。其门人卫沈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脏经》、《小儿颅囟经方》。

皇甫谧

幼名静,字士安,西晋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居贫,年二十始感激读书,带经而锄,博通典籍百家,以着述为务。沉静寡欲,高尚其志,征辟不就,号玄晏先生。后得风痹羸疾知医,着《甲乙经》及《针经》。

字逸民,西晋河东人也。多学术,善医经,官至尚书左仆射,校正《太医权衡》及上古药物轻重分两。

范汪

字玄平,东晋颖阳人,雍州刺史略之孙也。博学,善谈性理,以拯恤为心,着方书百余卷。

殷仲堪

东晋陈郡人,性至孝,善属文谈理。祖融吏部尚书,父师骠骑咨议参军。因父病精医,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

殷浩

字深源,陈郡长平人,好古《易》,精医术,妙解经脉,着方书。

徐熙

南宋东海人。早好黄老,隐泰望山,遇道士授以《扁鹊镜经》。晚精心学,名振海内,官至濮阳太守。世医徐秋夫、道度、文伯、徐雄、之才等,皆其子孙也。

褚澄

字彦通,齐河南阳翟人。宋武帝之甥,尚书左仆射湛之子。博学善医,官尚书。论僧道尼姑异乎妻外家,求嗣必有子,妇人如未笄之女则不宜也。着《医论》一帙,发身中造化之秘。治一人服鸡子多而得奇疾,煮苏汁一升饮之,吐涎升许,其中有一鸡雏,翅距已全而能走,后吐三十余枚而瘳。

王显

字世荣,后魏阳平乐平人。好学精医,少历本州从事,明敏有断才,领军有功,迁廷尉御史,官至太子詹事,兼吏部行事,仍在侍御营进御药。着《医方》三十五卷,颁行天下。

徐之才

字士茂,后周雄之子。幼隽发,年十三召为太学生,通《礼》、《易》,善医术,兼有机辨,药石多效。官尚书,赠司徒公,录尚书事,谥曰衣冠文物。撰《药对》。治一人患足跟肿痛,诸医莫识,公曰∶蛤精疾也,由乘舡入海,垂脚水中而得。为剖出二蛤子而愈。治一人酒色过度,眼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尺,亭亭而立。公曰∶此色欲多,大虚所致。乃处补药饮之,数剂而愈。

孙思邈

唐京兆华原人。幼称圣童。隋文帝召不拜。太宗即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隐太白山,学道养气,求度世之术,洞晓天文,精究医业,着《千金言》三十卷,《脉经》一卷,独于伤寒不及。朱子《小学笺注》谓思邈为唐名进士,因知医贬为技流,惜哉!孟诜、卢照邻师事之,与论心欲小,胆欲大,智欲圆,行欲方之语。

狄梁公

知针术。有富儿鼻端生赘,为脑下针,赘应手而落。

王绩

字无功,绛州人,王通之弟。唐太宗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还里莳药自供,或以济人。以《周易》置床头,他书罕读,游北山东皋着书,自号东皋子。

孟诜

唐汝州梁人。举进士,累迁凤阁舍人。睿宗即位,加银青光禄大夫,后致仕,以药饵为事。常曰∶保身养性者,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年九十三卒。着《补养方》、《必效方》各三卷,《食疗本草》。

陈藏器

唐开元中,京兆府三原县县尉。撰《神农本经》,总曰《本草拾遗》,共一十卷。

许胤宗

唐义兴人,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后为散骑侍郎。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公以黄、防风煮汤数十斗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关中多骨蒸病,递相传染,得者皆死,公疗必愈。

或劝其着书贻后世者,答曰∶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工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他药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言传,虚着方论,终无人能悟,此吾所以不着书也。卒年九十余。

许叔微

字知可,宋白沙人。尝获乡荐,省闱不利而归,舟次吴江平望,夜梦白衣人,曰∶汝无阴德,所以不第,何不学医?吾助汝智能。归践其言,果得扁鹊之妙。人无高下,皆急赴之,后绍兴登科第五。着《本事方》,撰《伤寒辨疑》。

郑樵

莆田人。博学强记,搜奇访古,好着方书。绍兴中,以荐召对,授枢密院编修,尝居夹山,学人称夹先生。

纪天锡

字齐卿,宋泰安人。弃进士业,精医,注《难经》五卷。太定十五年上其书。授医博士。

杨文修

字中理,浙人。性纯孝,因母病遂去举业,读轩岐氏书,药不效,割股和粥以进,母疾即起。

母死,庐墓有群鸟随文修起止,府县旌表其宅。修曰∶某之事亲,不足以起名哉!朱文公就见,与谈性理及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竟夕乃去。晚年着《医衍》二十卷,编《地理拨沙经图》,卒年九十九。

李惟熙

舒州人。博学通医,善论物理。云∶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花开背日,芡花开向日故也。又曰∶桃、杏双仁辄杀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双仁。草木花皆五出,惟山栀、雪花六出,此殆阴阳之理。今桃、杏六出双仁杀人者,失其常也。

麻九畴

字知几,金莫州人。三岁识字,七岁能草书,作大字,有神童之目。章宗召见,问∶汝入宫殿惧否?对曰∶君臣,父子也,子宁惧父耶?上大奇子。弱冠往太学,有声场屋间。南渡后,读书北阳山中,始以古学自力,博通五经,于《易》、《春秋》为尤长。少时有恶疾,就道士学服气数年,疾遂平复。又从张子和学医,子和以为能得其不传之妙。大率九畴于学也专,故所得者深,饥寒劳苦,人所不能堪者,处之怡然,不以略其业也。

刘完素

字守真,金河间人。少聪明博学,忽遇异人,以酒饮之,大醉,及寤,洞达医术。撰《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元处士。

张元素

字洁古,金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学医,洞彻其术,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故其书不传,其学则李东垣深得之。

李庆嗣

洛人。少举进士不第,弃而读《素问》,洞晓其义,着《伤寒纂类》四卷,《改正活人书》二卷,《伤寒论》三卷,《针经》一卷。年八十,无疾而逝。

李杲

字明之,号东垣,元之镇人也。幼好学,博经史,尤乐医药,捐千金从张元素,尽传其业。家富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当时称为神医。《东垣十书》多其着述。治伤寒发热,误服白虎汤,面黑脉细,小便不禁,公曰∶白虎汤大寒,非行经之药,止寒脏腑,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救之,则他证必起,但宜温药升阳行经。盖病隐于经络,阳不升则阴不行,经行而本症见矣,治之何难?又治十五岁人病伤寒,烦渴目赤,脉七八至,按之不鼓,用古姜附汤冷冻饮料而愈。

王好古

字进之,号海藏,元古赵人。任赵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性识明敏,博通经史,笃好医方,师事李东垣,尽得所学,遂为明医。着有《医垒元戎》、《医家大法》、《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汤液本草》、《此事难知》、《斑疹论》、《光明论》、《标本论》、《小儿吊书》、《伤寒辨惑论》、《守真论》、《十二经络药图》。

滑寿

字伯仁,世为许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许徙仪真而公生焉。性警敏,习儒,日记千言,操笔为文,尤长于乐府。受王居中习医,而理识契悟过之。着《素问钞》。治妇人病小便涩,中满喘渴,脉三部皆弦而涩,医投以瞿麦、栀、苓诸滑利药而秘益甚。公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气不化,则水液不行,病因于气,徒行水无益,法当治上焦,乃与朱雀汤,倍枳、梗,长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气平而愈。治一妇人,年六十余,亦病小便秘若淋状,小腹胀,口吻渴,脉沉且涩。公曰∶此病在下焦血分,阴火盛而水不足,法当治血。血与水同,血有形而气无形,有形之疾,当以有形之法治之。乃与滋肾丸,服之而愈。治一妇人有孕,九月病滞下,日五七十起,后重下迫。公以消滞导气丸药下之,病愈而孕不动。《素问》曰∶有故无殒是也。

殒者,损也。治一妇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脐下痛如刀刺状,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水行,因之无孕,两尺沉涩欲绝,余部皆弦急。公曰∶此下焦寒湿,邪气搏于冲任。冲主血海,任主胞胎,为妇人血室。故经事将来,邪与血争作痛,寒热生浊,下如豆汁,宜治下焦。遂以辛散苦温理血之药,令先经期日日服之,凡三次而邪去,经调有孕。治一人因心高志大,所谋不遂,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浊。

诸医以内伤不足,拟进茸、附。公视其脉,虚大而数,曰∶此思虑过度,少阴君火行患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也。相火一扰,能为百病,况少阴乎!用补中益气汤、朱砂安神丸,空心则进坎离丸,月余而愈。治一孕妇,五月病咳痰气逆,恶寒,咽膈不利,不嗜食者浃旬,脉浮紧,形体瘦,公曰∶此上受风寒也。投以辛温与之,致津液,开腠理,散风寒,而嗽自止矣。治一妇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脉浮而数,沉之豁然虚散,公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为阴盛格阳,得之饮食生冷,坐卧风露。乃与玄武汤,冷冻饮料,三服而愈。治一妇病寒疝,自脐下上至心皆胀满攻痛,而胁疼尤甚,呕吐烦满,不进饮食,两手脉沉结不调。公曰∶此由寒在下焦,宜亟攻其下,无攻其上。为灸章门、气海、中脘,内服玄胡索、官桂、胡椒,佐以茴、木诸香,茯苓、青皮等而愈。

葛干孙

字可久,平江吴人,膂力绝伦,击刺战阵,百家众技,靡不精究。及长,折节读书,应进士亚选,遂不复应试。传药书坊论,有《医学启蒙》,又《经络十二论》、《十药神书》。勇力之士,争言其长于武;逢掖之士,争言其长于文;方论之士,争言其长于医。然皆未睹其学之所至也。君于血气既定,资质既变之时,方将举圣人之道而修之,凡所称誉,皆君所厌弃而羞道者,使当世知君而用之,功业岂少哉!治伤寒疾不得汗,发狂循河而走,公就控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浓被,得汗而解。

吕复

字符膺,号沧州,吕东莱之后。其先河东人,后徙婺、徙鄞。习《尚书》,《周易》,后以母病攻岐扁术,师事郑礼,受读一年,延医效无不神。治一病,睡则心悸神摄,如处孤垒,而四面受敌兵,达旦目眵眵无所见,耳聩聩无所闻,虽坚卧密室,睫未尝交也。诊其脉,左关阳浮而虚,察其色,少阳之支外溢于目。

公曰∶此得之胆虚而风,诸医独治其心,而不能祛胆之风,非法也。因投乌梅汤、抱胆丸,熟睡而愈。治一女孩病嗜卧,面颇赤而身不热,医以慢惊治之,兼旬不愈。公诊其脉,左关独滑而数,他部大小等而和,曰∶此女无病,关滑为有积食,意乳母嗜酒,酒后辄乳,故令女醉,非风也。及诘其内,果然。遂以枳壳、葛花,日二三服而愈。治病伤寒,身热人静,脉伏而无,舌苔滑而两颧赤如火,语言不乱。公曰∶此子血为热搏,气无可根据,必大发斑而后脉出。及揭其衾,赤斑烂然,即用化斑汤,继投承气汤下之。发斑无脉,长沙未论,公以意消息耳。治一妇病喘不得卧,气口盛人迎一倍,厥阴弦动而疾,两尺俱短而离经,公曰∶得之毒药动血,以致胎死不下,奔迫而上冲,非风寒作喘也。乃用催生汤倍芎、归,煮二三盏服之,夜半果下一死胎,喘止。治一人下利完谷,脉两尺俱弦长,右关浮于左关一倍,目外如草滋。盖肝风传脾,因成飧泄,非脏寒所致。以小续命汤损麻黄加术,三五服而愈。治一室女经闭五月,腹大如有孕,公诊之,面色乍白乍赤者,鬼也,非有异梦,则鬼灵所凭耳。乃以桃花煎,下血如猪肝五七枚而愈。治一人偶搔中疥,出血如泉不止,公视时已困极无气可言,脉唯尺部如丝,他部皆无。乃以四逆汤加荆芥、防风,其脉渐出,更服十全大补汤,一剂遂痊。治因见杀人,惊风入心,疾作奔走,不避水火,或哭或笑,脉上部皆弦滑,左部径于右。公曰∶乃痰溢膻中,灌于心胞,因惊而风缠五脏耳。即为涌痰一斗许,徐以惊气丸服之而愈。治一人嗜酒善食,忽瘦,前溲如脂,脉两手三部皆洪数,而左寸尤躁。公曰∶此三阳病,由一水不胜五火,乃移热于小肠,不癃则淋。乃以琥珀、滑石、石膏、黄柏之剂清之,继以龙脑、辰砂末,稗柿蘸食方寸匕即愈。治因惊恐飧泄弥年,众皆谓休息痢,治以苦坚辛燥弗效。公诊其脉,双弦而浮,非饮食劳倦所致,乃惊风也。以肝主惊,故虚风自甚,困脾而成泄,当平木太过,扶土之不及,其泄自止。乃用黄牛肝,和以攻风健脾之剂,服之逾月而愈。治一妇癃病,小腹痛,众皆以为瘕聚。公循其少阴脉,如刀刃之切手,胞门芤而数,知其阴中痛,痛结小肠,脓已成,肿迫于玉泉,当不得前后溲,溲则痛甚。遂用国老膏,加将军、血竭、琥珀之类以攻之,脓自小便出而愈。治一贵客患三阳合病,脉皆长弦,以方涉海为风涛所惊,遂吐血一升许,且胁痛、烦渴、谵语,适是年岁运,左尺当不应,诸医以为肾绝。公曰∶此天和脉,无忧也。遂投小柴胡汤,减参加生地,半剂。后俟其胃实,以承气汤下之,得利而愈。治一人伤寒逾月,既下而热不已,胁及小腹偏左满,肌肉色不变。俚医以为风。浃四旬其毒循宗筋流入睾丸,赤肿若瓠子。疡医刺溃之,而胁肿痛如故。公诊尺中皆数清而芤,脉数不时则生恶疮,关内逢芤则内痈作,季胁之肿,痈作肿。经曰∶痈疽不得违时,急下之,慎勿晚。乃与云母膏作丸,衣以乳香,而用硝黄煎汤送下,下脓五升,明日再下余脓而愈。治一妇人病,公切其脉,左寸口弦而芤,余部皆和,病作阴中痛而出血,且少阴对化在玉泉,心或失宁,则玉泉应心痛,痛则动血,而与经水不相干,盖得之因大惊神摄而血菀。

乃制益荣之剂,再纳药幽隐中,再剂而愈。

周真

字子固,号玉田隐者,仪真人,性敏好学。元贞间,被荐不仕,乃取医书习之。每遇奇疾,以意与药辄效。治一妇因产子舌出不能收,公以朱砂敷其舌,令作产子状,以两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堕地作声,声闻而舌收矣。治一女子,或嗜食泥,日食河中淤泥三碗许。公取壁间败土调饮之,遂不食。

黄子浓

江西人,与滑寿同时。至治天历间,其术甚行,与虞文靖公相善。治富家子,年十八,病遍身肌肉折裂,公乃屏人诘病者,曰∶幼童时曾近女色否?曰∶当十二三岁曾近之矣。公曰∶古云∶精未通而御女,则四体有不满之处,后日有难状之疾,在法为不可治。后果恶汁淋沥,痛绝而死。治一富翁病泄泻弥年,公延医浃旬不效。忽一日读《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气运转不息,故阖得地在中间,如人弄碗珠,只运动不住,故在空中坠,少有息则坠矣。因悟向者富翁之泻,乃气不能举,所以脱下。

即为灸百会穴,未三四十壮而泄止矣。

朱震亨

字彦修,学人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义乌人也。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举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入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密粹,遂为专门。一日,文懿公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起,子聪明异常,肯游于医乎?公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懿公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弃举业,一于医致力焉。有《丹溪心法》、《日用纂要》、《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论》等书传世。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最多。有阴虚火动,有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者,又当消息而用。谓李东垣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中之阳不能升举,并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汤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乃以张、刘、李三家之论去其短,又参之以《内经》而作《相火论》。治病痢忽昏仆,目上视,溲注而汗泻,脉无伦次。公曰∶此阴虚阳暴绝也,得之病后犯酒色。与灸气海,顷之手动,又顷唇动;更以人参膏三服而苏,后服尽数斤而愈。治妇人病不知人,稍苏即号叫数欠而复昏,肝脉弦数且滑。公曰∶此得之怒后强酒也。乃以流痰降火之剂而加香附,散肝分之郁立愈。治一女子病不食,面北卧者半载,肝脉弦出寸口。公曰∶此思夫不归,气结于脾也,必激其怒,怒之气属木,故能冲上之结。怒已进食,公曰∶思气虽解,必得喜,庶不再结。

乃诈言夫旦夕且归,遂愈矣。先生道学渊源,医其一艺也。其详见于宋太史濂墓志。

盛寅

字起东,国朝姑苏吴县人也。少习举子业,五试弗售,遂攻轩歧诸经,受业戴元礼,得丹溪先生正传,治奇疾辄效。始为医学正科,升太医院御医,赐为医中状元,祀南京太医院名宦祀。

周敷

字时荣,号煦庵,无锡人。初习进士业,经史皆涉大义。既而业医,患近世医家止于《局方》,遂究炎黄岐雷越人诸书,治人之疾病,十愈八九,又不责报。

刘溥

字符博,吴郡人。幼不好弄,举止异于常儿,稍长博学善吟。常慕濂溪窗前草不除,故以草窗自号。

用药惟主东垣,守而不攻,荐为御医。

汪机

字省之,号石山居士,渭之子。邑庠生,屡科举,父命举业,尝言士不至于相,则其泽之所顾,不若医之博耳。乃肆力医书,《周易》性理。所着有《重集脉诀刊误》二卷,《内经补注》、《本草会编》。治一人中满,用参、术初服阁胀,久则宽矣。或问参术之性,曰∶药无定性,以血药引之则从血,以气药引之则从气,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在人善用之耳。治一人体瘦,左腹痞满,谷气偏行于右,不能左达。饮食减,大便滞。用补脾泻肝、和血润燥、宽胀散郁之剂而安。治痫发晨时,见黄狗走前,则昏瞀仆地,良久乃苏,诸医无效。公曰∶早晨,阳分;狗,--;黄,土色;胃属阳土,土虚为木火所乘矣。经云∶诸脉皆属于目。

故目系异物,宜实胃泻肝而火自息。遂以参、术、归、、陈皮、神曲、茯苓、黄芩、麦门冬、荆芥,服月余而安。治一妇忍饥过劳发狂,公曰∶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者,胃与大肠也。忍饥过劳,胃伤而火动矣,延及心神,脾意扰乱,安得不狂?用独参汤加竹沥饮之愈。

程明佑

字良吉,号宕泉,歙人,梁忠公庄公之后。幼好读玩理,后攻医。尝曰∶人皆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阴阳迭用,刚柔互体,故补血以益荣,非顺气则血凝,补气以助卫,非活血则气滞。盖脾为中州,水火交济,而后能生万物,真妙论也。

陈景魁

字叔旦,号斗岩,句曲人,陈太丘之后。幼习举业,授《易》于陆秋崖,拜湛甘泉讲学。因父病习医,善针灸,着《五诊集》。授王府良医,竟不赴任,每成诗文,以乐其志。治素无病,忽吐血半升,脉弦急,薄厥证也,得于大怒气逆,阴阳奔并,服六郁汤而愈。治遍体生傀儡,岁久罔效,乃太阴风邪化为虫也。

以百部、蛇床子、草乌、楝树叶煎汤浴洗,越月遍身如白癜风状而愈。治孕妇堕下,逾旬腹肿发热,气喘脉决,面赤舌青口臭。公曰∶胎未堕也。面赤,心火盛而血干也;舌青臭,肝气竭而胎死矣。遂用蛇蜕煎汤,调平胃散加芒硝、归尾一倍服之,须臾胎下痛亦获安矣。

刘纯

字宗浓,关中人。博学群书,尤精医道。父叔渊,得丹溪之业,公继之,纂《伤寒治例》、《医经国小》、《玉机微义》等书。

王纶

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溪人。弘治时,官致广东布政。因父病精医,着《明医杂着》,发丹溪所未发,后世甚尊信之。方古庵重刻于《心法》之后,名曰《丹溪附余》。又着《本草集要》,尽皆大行于世。

兄经举进士第,亦知医。

[卷首\集例] 历代医学姓氏

医极其明者也。

扁鹊

姓秦名越人,号扁鹊,秦之卢国渤海郡郑人。得仙客长桑君之传,知俞跗之术,发明《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作《八十一难经》,以释疑义。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不出千里,决者至众。虢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则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尝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后世脉理由此而起,为医之祖,后学当祀之,而配以张、刘、李,朱。

淳于意

临淄人,西汉文帝时为太仓长。笃信扁鹊,精医道及导引法。司马迁备志之,封赠仓公。

郭玉

广汉洛人,和帝时为太医丞。帝奇之,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

医缓

春秋时秦人也,姓高名缓。晋景公疾,求缓治之。未至时,梦二竖子,相谓曰∶我居肓之上,汝居膏之下。缓至曰∶疾在膏肓,药不可为。

医和

春秋时秦人也,未详其姓。晋平公疾,医和视之,知其近女室,内热蛊疾,不可为也。

文挚

战国时宋之良医也。洞明医道,亦兼异术,观人之背,而能知人之心窍也。

华佗

字符化,汉末沛国樵人。举辟不就。通五经,养性术,精方脉,善导引。尝体中不快,起作五禽戏,微汗而愈。年百岁有壮容,人以为仙。其疗病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即便拔针,病亦行瘥。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破肠洗浣,缝腹摩膏,四五日瘥,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间即平复矣。《魏志》曰∶甘陵夫人有孕六个月,腹痛不安,召公诊。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所在,在右则女,在左则男。其人曰∶在左。于是为汤下之,果男形而愈。又治一郡守笃病,以为盛怒则瘥,乃多受其货,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恚,吐黑血数升而愈。治一人腹中攻痛十有余年,鬓发皆堕。公诊曰∶是脾之半腐,可刳腹治之。使病者服药稳卧,以刀破腹,不觉痛,既视脾果半腐,以刀割去恶肉,然后以膏敷之,更以药缝之,数日即愈。魏太祖闻而异之,召公常在左右。太祖一日苦头风,每发作心乱目眩,针其膈,其疾应针而愈。后召不至,竟为所害。汉魏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编药品三百六十五种,谓之《神农本经》、《华佗内照》。门人吴普撰《寒温五味本草》一卷,李当之修《神农本经》。

纪朋

观人颜色谈笑,知病浅深,不待诊脉。玄宗闻之,召于掖庭中看一宫人,每日昃则笑歌啼号,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视之曰∶此必因食饱而大促力顿仆于地而然。乃饮以云母汤,令熟寐,觉而失所苦。问之乃言∶因太华公主载筵宫中,大陈歌吹,某乃主讴,惧其声不能清且长,吃蹄羹,饱而当筵歌大曲,曲罢觉胸中甚热,戏于砌台上,高而坠下,久而方苏,病在足不能步也。

范九思

业医善针。昔人母患喉生蛾,只肯服药不许针,无可奈何。九思云∶我有一药,但用新笔点之,暗藏铍针在笔头内刺之,蛾破血出即愈。医者贵乎有机也,学人知之。

于法开

善医。治产难,令食羊肉十余脔而针之,须臾儿从羊裹下。

任度

不知何许人,老医也。有患者尝饥,吞食则下,至胸便即吐出。医作噎疾膈气,治之无验。任视之曰∶非此疾,盖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风,尝求蛇肉食,风稍愈,复患此疾矣。遂用硝、黄合而治之,微下利则愈。医皆记其验而知蛇瘕也。

莫君锡

大业中为医丞。炀帝好色,服丹发躁,进剂治之。又置冰盘于前,俾朝夕观望,亦治烦躁之一术也。

张苗

不知何郡人。雅好医术,烧地铺叶出汗其法也。

唐慎微

字审元,蜀之华阳人。貌陋言讷,中极明敏,治病百不失一。着《备用本草》及《经史证类》。

王叔和

西晋高平人,为太医令。性度沉静,博通经史,精研医道,洞识修养,纂岐伯、华佗等书为《脉经》、《脉诀》,次仲景《伤寒方论》,遂使其本书不行于世,后人不免有遗议焉。

马嗣明

南齐河内野王人。善诊脉知一年前死生。针灸孔穴与明堂不同,艺术精妙,一时名医皆为所轻。治背痈肿,炼石涂之便瘥。其法以粗黄色石如鹅鸭卵者,猛火烧令赤,入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频烧至石尽,取石屑晒干为末,醋调涂肿上,无不愈。

姚僧垣

字法卫,后周吴兴武康人。仕梁为太医政,历魏、周、隋进爵北绛郡公,年八十五乃卒,赠本官加荆湖三州刺史。先生医术高妙,诸蕃外域,咸请托之。着《集验方》十二卷,撰《行记》三卷。其长子察,《南史》有传。

姚最

字士会,僧垣次子。博通经史,官学士。天子敕习家业,十余年中,略尽其妙,效验尤多。

李修

字思祖,本阳平馆陶人。得沙门姚僧垣针灸术,撰《药方》百卷。官太医令,赠青州刺史。

巢元方

隋人,大业中为太医令。撰《病源》五十卷,不为无见。但言风寒二气而不及湿热之文,后人不免遗议。治风逆坐起不得,用半年羔羊,杀而取腔,以和药末,药未尽而病愈。

韦讯

号慈藏,唐人。医中之圣,人皆仰之,今医家多图其像以祀之。

元珠先生

王冰之师,洞明《素问》。

王冰

号启玄子,唐宝应中为太仆令。注《素问》,作《玄珠密语》,其大要皆论五运六气,《皇极经世》注亦载其语。

张鼎

补孟诜《食疗本草》。

张文仲

唐之洛州洛阳人。少与李虔、韦讯并以医知名,则天初为侍御医,特进苏良嗣,方朝疾作仆廷中,公诊曰∶忧愤而成,若胁痛者,殆未可救。顷告胁痛,又曰∶及心则殆。俄心痛而死。公论风与气尤精,风状百二十四,气状八十,治不以时,则死及之,惟头风与足气,药可常御。病风之人,春秋末月可使洞利,乃不困剧,自余须发,则治以时消息。乃着四时轻重术凡十八种,《随身备急方》三卷。

肖炳

唐之兰陵处士,撰《四声本草》。

杨损之

唐开元后人,润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撰《删繁本草》。

陈士良

伪唐陪戎副尉,剑南医学助教。取诸家本草有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调养脏腑之术,名《食性本草》。

于志宁

字仲谧,京兆人。唐永徽间迁太傅,与李绩修定本草,并图合五十四篇,其书大行。

甘伯宗

撰历代明医姓氏,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出《辍亲录》。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本站内容全部为转载,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也希望大家都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人生。如果某些内容侵害了其他人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邮箱:shanshengw@126.com

www.chzx.com 在线阅读 - 免费提供聪慧在线全文在线阅读

本站全为转载作品,只是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让更多读者欣赏。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全站无任何广告,如果有弹出广告,千万不要相信

聪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