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2
孙兆
宋时官殿中丞,尚药奉御太医令用和之子,父子皆以医知名。治平中间有显官坐堂,忽耳鸣,公诊曰∶心脉大盛,肾脉不能归耳。以药凉心,则肾脉复归,耳鸣立愈。
王纂
宋海陵人。少习经方,尤精针石。治一女子,每夜被獭精假作其夫迷惑,鬼穴一针,獭从被出。
庞时
字安常,宋蕲水人。世医,不足父所授《脉诀》,独取《素》、《难》,通其说,时出新意。注《难经辨》数万言;作《本草补遗》,补仲景论。尝言华佗术,非人所能及,乃史氏之妄乎!治难产,以手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产下。治富家子走仆刑尸,大惊发狂,时取绞囚绳烧灰,酒调服而愈。
朱肱
号无求子,宋吴兴人。深于伤寒,着《活人书》。道君朝诣阙投进,授奉议郎医学博士。在南阳时,太守疾作,用小柴胡为散,连进三服,胸满。公曰∶小柴胡汤煎清汁服之,能入经络,攻病取快,今乃为散,滞在膈上,宜乎作满。因煮二剂与之,顿安。
吴廷绍
为太医令。烈祖食饴,喉中噎,医莫能疗,公进楮实汤而愈。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实汤治之。
许希
开封人,以医为业。宋景佑元年,仁宗不豫,公为针心胞络之间而愈,命为翰林医官。着《神应针经要诀》。
赵自化
宋德州平原人。高祖尝为景州刺史,后举家陷于契丹,父知富脱身南归,寓居洛阳,习经方名药之术,官翰林医学。撰《四时养颐录》及《名医显帙传》三卷。
陈文中
字文秀,宋宿州人。为安和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明大、小方脉,于小儿痘疹尤精其妙。
淳佑中,与保安翰林医正郑惠卿同编《幼幼新书》,又着《小儿病源方论》一卷。
宋道方
字毅叔,宋南京人。以医名天下,不肯赴请,病者扶携以就求脉。政和中,有太守母病在膏肓,能以良药缓其旬日乃死。
僧智缘
随州人。善《太素脉》,诊父而能道其子之吉凶。王安石信之曰∶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视父知子,何足怪哉!
皇甫垣
蜀之夹江人。以善医目疾,高宗、孝宗皆称皇甫先生而不名。对高宗言∶心无为则身安,人主无为则天下治。又言∶长生之术,先禁诸欲,勿令放逸,丹经万卷,不如守一。
王克明
字彦昭,饶州乐平人,初生时,母乏乳,饵粥得脾疾。长益甚。医以为不治,乃读《素》、《难》,刻意处药乃愈。针灸尤精。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乃与药,病虽数证,只用一药以除本,亦有不药期某日自安者。任内翰医官。
张锐
字子刚,宋郑州人。官成州团练使,以医知名。政和中,治伤寒已死一昼夜而面赤者,即用药灌之,次早遗屎尿而苏,更进平胃散一帖遂安。治一产妇大泄喉闭,用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一服两疾皆愈。
郝允
宋博陵人,授异人医术,世称神医。有一妇夜间口噤而死,公曰∶血脉滞也,不用药,闻鸡鸣自愈。
一行踔辄踣,公曰∶脉厥也,当治筋。以药熨之,自快。一孕妇极壮健,公诊曰∶母气已死,壮健者恃儿气耳。如期子生母死。
王贶
字子亨,本士人,乃宋道方之婿,尽传其术,后以医得幸,宣和中为朝请大夫。着《全生指迷论》。
有盐商失惊,吐舌不能入,经旬不食,羸日甚,公为针舌之底,抽针之际,其人若委顿状,顷刻舌缩如故。
杨介
字吉老,泗州人。以医闻四方,着有《存真图》。徽庙日食水,尝苦脾疾。诸医用理中汤不效。公以水煎与服,立愈。治广州府判杨立之喉间生痈,脓血流注,寝食俱废。公以生姜一片,试尝甘香,服至半斤,痛处已宽,一斤始觉辛辣,脓血顿尽,饮食无滞,盖因其居南方,多食鹧鸪、竹鸡,此二禽好啖半夏,久而毒发,故以姜制。
孙琳
铭钤,本殿前司健儿。善医。宋宁宗为郡王,病淋,日夜凡三百起,遂以淡豆豉大蒜蒸饼三物研烂为丸,温水下三十丸,日进三服,三日而愈。或问其说,公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通利,蒜、豉皆通利,无他巧也。
刘元宾
号通真子,宋人,着《脉诀》。
程约
字孟博,宋婺源人。世工医,精针法,着《医方图说》。
张济
无为军人。善用针,治孕妇因仆地而腹偏左,针右手指而正。脱肛针顶心而上。伤寒反胃呕逆,累日不食,针眼立能食。凡草木金石,悉辨酸咸淡甘辛等味。
唐与正
不知何许人。治因饮热酒顶高数寸,用葛花倍服自愈。治因服黑锡丹,卧则小便微利,立则不能涓滴,服诸通利药不效。公诊曰∶乃结砂时铅不死硫黄飞去,铅入膀胱,卧则偏重犹可溲,立则正塞水道,故不能通。用金液丹三百丸,分为十服,煎瞿麦汤下。盖膀胱得硫黄,积铅成灰,从水道下累累如细砂,其病即愈。
潘
字温叟,名医也。治一妇孕五岁,一妇孕十有四月,皆未育,公视曰∶疾也。作大剂饮之。孕五岁者堕肉块百余枚,有眉目状;孕十四月者,堕大蛇而愈。
刘从周
韶州曲江人。医有自得之见,着书十篇。论痢疾以手足和暖为热,厥冷为寒。如盛夏发热有进退者为冒暑,一向热不止者为伤寒,至当之言也。
僧奉真
四明人,良医也。天章阁侍制,许元为江淮发运使,奉课于京师,方欲入对,而子病亟不治,元强公延寿数日,公曰∶诸脏皆衰,惟肝脏独过,脾为肝所胜,急泻肝补脾,可缓三日,过此无术也。
周顺
鄱阳人。医有十全之功。治士人得脚弱病,积药如山,悉令屏去,用杉木为桶跃足,及令排樟脑于两股间,以布系定,月余脚健如故。
赵峦
晋阳山人,善诊候。治一病因边水行次,有大蛤蟆跃高数尺,蓦作一声,忽惊叫,便觉右胁牵痛,胁下作声,尚似蟆声,声声相接,以手按之则可,其脉右关伏结。公用利药取下青涎类,蛤蟆之衣,遂愈。
石藏用
蜀人。一士人因承檐溜洗手,觉为物触入指爪中,初若丝发,至数日稍长如线,伸缩不能如常,始悟其为龙藏伏也,乃求公治之。公曰∶方书所不载,当以意去之,归可末蜣螂涂指,庶不深入胸膈,他日免震厄之患。士人如其言,后因迅雷见火光遍身,士人惧怕,急以针穴其指,果见一物自针穴跃出,遂不为害。
赵卿
不知何许人,良医也。有机警。一少年眼中尝见一小镜子,诸医不效。公视之,与少年期来晨以鱼奉候。少年及期赴之,延于内,且令从容,俟客退方接,俄设台施一瓯芥醋,更无他味,公亦未入,迨禺中久候不至,少年饥甚,且闻醋香,不免轻啜之,逡巡又啜之,觉胸中豁然,眼花不见,因竭瓯啜之。公方突入,少年以啜醋惭谢。曰∶郎君先因食太多,芥醋不快,又有鱼鳞在胸中,所以眼花,适所备芥醋,欲郎君因饥以啜之。会,诈权也。
杜任
汶阳人。善医,尤精于幼科。多先温胃,令进饮食,而后攻治他疾。
窦太师
讳汉卿,金朝合肥人。善针术,撰有《标由论》。
成无己
金之聊摄人。家世儒医,注《伤寒论》十卷,《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
张从正
字子和,金之睢州考城人。精《素》、《难》,法宗刘河间,着六门三法。
罗天益
字谦甫,东垣先生之高弟,元朝真定人。着《卫生宝鉴》、《药误永鉴》、《药类法象》。
吴恕
字如心,号蒙斋,元之仁和人。着《伤寒指掌图》。
直鲁古
吐谷浑人。初元太祖破吐谷得之,淳钦皇后收养。长能针灸,官太医,撰脉诀针灸书。
危亦林
号达斋,元时其鼻祖自抚迁于南丰。高祖云仙,游学东京,遇董奉二十五世方脉,至公五叶而学益备,技益工,所活者益众。官本州医学教授,刻苦凡十稔,编成《世医得效方》十有九卷。
徐文中
字用和,宣州人。始为县吏,复为安陆府吏,授绍兴路知事,善针灸。
王仲光
吴郡人,志不愿仕,自坏其面貌,终身独居无妻子,髻袍游行市中,卖药自给。郡守求见,逾屋逸出,他日却仪,独候门下,始接焉。据坐受拜,以道诲之,若师弟子也。姚少师广孝既贵,归亦来访,弗肯见之。
葛应雷
字震父,吴人。攻医,官医学提举,着《医学会同》二十卷。
项昕
字彦昌,号抱一翁,元之东教人。世医,年未成童,暗诵岐扁《素》、《难》、叔和《脉经》,稍长学《易》,因母误药,励志医术。拜越江大儒韩明善,又往浙见葛可久,论刘、张之学,授太医院吏。善按摩,作《脾胃论》以补东垣未备。治一病胁痛,众以为痈,投诸香、姜、桂之类益甚,阳脉弦,阴脉微涩。
公曰∶弦者,痛也;涩者,肾邪有余也。肾上薄于胁不能下,且肾恶燥,今服燥药过多,非得利不愈。
先用神保丸,下黑溲痛止,更服神芎丸。或疑其太过,公曰∶向用神保丸者,以肾邪透膜,非全蝎不能引导,然巴豆性热,非得硝、黄荡涤,后遇热必再作。乃大泄数次病愈,经曰痛随利减是也,治一妇腹胀如鼓,四体骨立,医以为孕、为蛊、为瘵。公诊曰∶此气搏血室耳,服血药多而失于顺气,经曰气血同出而异名,故治血必先顺气,俾经隧得通,而后血可行。乃以苏合香丸投之,三日而腰痛作。曰∶血欲行矣。急以硝、黄峻逐之,下瘀血如瓜者十余枚而愈。所以知其病者,以其六脉弦滑而数。弦者气结,滑者血聚,实邪也,故气行而大下之。又一女子病同而诊异,公曰∶不治,法当数月死。向者女子脉滑为实邪,今脉虚为元气夺矣。又一女子病亦同而六脉独弦,公曰∶真脏脉见,法当逾月死。后皆如其言。治一人夏月病甚,众以为瘵。公诊其脉细数而实。细数者,暑也。暑伤气宜虚,今不虚而反实,乃热伤血,药为之也。与白虎汤饮之立瘥。治一人胸膈壅满甚笃,昏不知人。公诊春脉,阳脉浮滑,阴脉不足。浮为风,滑为血聚,始为风伤肺,阴脉不足,乃过于宣逐也。诸气奔肺,肺气治则出入易、菀陈除,故行其肺气而病当自已。初以杏仁、薏苡之剂,灌之立苏。继以升麻、黄、桔梗消其脓,服之逾月而愈。
赵良
字以德,号云居,元之浦江人。从丹溪先生学医,着《医学宗旨》、《金匮方衍义》。
王履
字安道,国朝昆山人。学医于丹溪先生,尽得其术,博学能诗。着《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
周汉卿
国朝松阳人。善针灸。治一女子生瘰,环颈及腋九十九窍,窍破白汁出,右手拘挛不可动,身体火热。公为剔窍母,长二寸,其余以火次第烙之,数日成痂而愈。治一人背苦曲杖而行,人以风治之。公曰∶非风也,血涩不行也。为针两足昆仑穴,顷之投杖而去。
张颐
字养正,国朝吴下明医。中年以瞽废,而气岸峭直不衰,周文襄公巡抚吴中宾礼之,议论侃侃不屈。
其医大概以保护元气为主,处剂多用参、术,而每着奇效。能预刻年月日决人生死,往往奇中。尝叹世言东垣、丹溪,医中王道,信然,以其效迟也,然善用数着奇效。
钱瑛
字良玉,世传颅囟医。宣德中入太医院。宁阳侯孙生九月,惊悸频啼而汗,百方莫效。公命坐儿于地,使掬水为戏,惊啼顿止。人问之,曰∶时当季春,儿丰衣帷处,不离怀抱,其热郁安所泄耶?使之近水则火邪杀,得土气则脏平,故不药而愈,吴下小儿医善钱氏云。
刘遵道
国朝草窗先生族弟。有渔人误吞钓钩,公令溶蜡为丸,以线灌下,钩锐入蜡,即曳而出。
吴杰
字士奇,国朝武进人,自号谷。谷者,谷神也。世医荐入御药局,与唐荆川相善。
殷傅
字朝相,号壶仙,国朝瓜州人。治伤寒误服热药将死,舌黑不硬,两颊肿而咽尚通,公曰∶舌不硬,咽尚通,太阴、少阴经尚未绝。乃与大剂,一饮汗出,二饮热去,三饮病已。治淋沥忽变口噤厥逆,他医以为风,公诊尺脉沉大,知病属下焦,投以八正散而愈。
汗忱
字益敬,号孚庵,国朝歙人。因体弱与母病习医,着《折肱录》。
倪维德
字仲贤,号敕山,国朝三吴名医,宋和州防御使昌嗣之后。其家世业《坟》,《典》、《丘》、《索》。着《医说》及《原机启微》。公尤以急济为务。治小儿八岁忽得昏惫疾,数日方苏,戆如木偶人,寒暑饥饱皆不知,尝食土炭至口,不得出音,用疏风助脾之剂,数服而愈。盖脾藏智意,挟风则不知人事矣。
吕复
国朝四明人,深于医道。有因大醉甚大吐,熟睡至次早,眼中视物皆倒植,诊其脉左关浮促,复用藜芦、瓜蒂,平旦吐之,视物如常。盖伤酒吐时,上焦反复,致到其胆腑,故视物皆倒,法当复吐,以正其胆。
胡重礼
真州人,国朝初以医名世。
沈绎
字诚庄,吴郡人,好学笃行。洪武中肃王嗜乳酪获疾,饮浓茶数碗,荡涤膈中而愈。王神之,奏授本府良医。
何彦征
讳渊,字以行,镇江丹徒人,家世医。永乐中,以名医征隶太医院院使。
黄ht
字梦祥,号熙春,存礼之子。业儒精医。正统初,征为太医院太医,其术愈精。
陆彦功
国朝歙人。世医,至公尤精。征太医不拜,晚年编《伤寒类症便览》十卷。
陶华
字尚文,号节庵,余杭名医,幼读儒书,帝通百氏,着《伤寒琐言》,大行于世。正统间被征,引疾归,时论高之。
邹福
字鲁济,国朝瓯宁人。善察脉,着《经验良方》。仲子逊亦传其业,有司荐为医官,不就。
熊宗立
号道轩,国朝建阳人。从刘剡学,兼通阴阳医卜之术。注解《难经》、《脉诀》,撰《药性赋补遗》,集《妇人良方》。
王时勉
善观色察脉,能预言人病。
张至和
精医,二人俱国朝吴郡人。
刘毓
字德美,号益斋,国朝金陵人,徙苏之长洲。业儒既成,不忍违养,乃学医,荐为太医,善学丹溪者也。
汪渭
字以望、号古朴,国朝祁门临清之朴墅人,出唐越国公之后。世医,至先生益精,尝曰∶东垣主于升阳补气,丹溪主于滋阴降火,若阴虚阳亢,当合东垣、丹溪两法治之。
刘全备
字克用,国朝柯城人。注《编注病机》、《编注药性》。
虞抟
字天民、号恒德老人,正德花溪人。着《医学正传》、《医学权舆》、《医学集成》。
方广
字约之,号古庵,嘉靖休宁人。读儒之暇,留意医经,为名医。善用丹溪法,着《丹溪心法附余》、《药性书》、《伤寒书》。
薛己
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人,家世明医,至公尽会诸家之法。嘉靖时,官南京太医院院使。着《外科枢要》。
程伊芳
字宗衡,新安人,国朝淮府良医。纂《医林史传》、《外传》、《拾遗》。
[卷首\集例] 历代医学姓氏
以医为业,世代相承者也。
楼护
字君卿,西汉人。少随父为医,游五侯家,咸得其欢心,后以经学为京兆令。
徐秋夫
南宋徐熙之子,为射阳令,医术尤精,曾针鬼腰。
徐道度
秋夫长子,以医官兰陵太守。
徐叔向
秋夫次子,亦精医。
徐謇
字成伯,道度次子,后魏丹阳人,家本东莞。善医药,以医官至光禄大夫,赠东将军齐州刺史,谥曰靖。
徐践
字景升,袭爵建兴太守,亦精医。
徐雄
德医徐文伯之子,传父术尤精。
徐之范
儒医徐之才之弟,以医官太常寺卿。
徐敏齐
之范之子。攻医,博览多艺,隋赠朝散大夫。
褚该
字孝通,褚澄之弟,善医术。仕梁归周,与姚僧垣同时,进授车骑大将军。其子则亦传其家业。
许智藏
隋高阳人,因母疾览医。历仕梁、陈、隋,皆为员外散骑侍郎,炀帝即位时致仕,年八十卒于家。
许澄
智藏宗人。以医术与姚僧垣齐名,拜上仪同三司。
甄权
唐许州扶沟人。以母病究集方书,遂为高医。仕隋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鲁州刺史库狄风痹不得挽弓,公使彀矢响堋,立针其肩一穴,进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贞观中公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寻卒,年百三岁。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
甄立言
权之弟,为太常丞,撰《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治一道人心腹烦满弥二岁。
公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姆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
江哲
字明远,宋婺源人,以医名家十五世。公益通儒书,务以其术活人,则大所居为施药室,抗层楼,扁以登云,远近病者群集,一剂辄瘥。理宗召至赐坐,屡官之,罔顾,赐宅一区。其子世良为供检郎,其孙雷举进士。
刘翰
宋沧州临津人。世习医业,为翰林医官,着《经用方书》三十卷,《论候》十卷。
张扩
字子充,宋歙县人。受业于庞时及王朴之脉,善《太素》,与弟张挥同着《医说》。
张挥
字子发,就学于兄,尽究其术,以医名家,亦精于《太素》。
徐枢
字叔拱,国朝南桥人。其先世遇异人授《扁鹊神镜经》,公传其术,召为太医院院使。
徐彪
字文蔚,徐枢之子,亦以医知名,官至御医院判。
程明助
字良辅,国朝儒医程明佑之弟,世居新安岩镇,少婴寒疾,医误投附子几殆,遂成热病,鼻赤如火,药之弗效。乃发愤学医,博极古先禁方。以世承平,早婚浓味重茵,故多痰火阴虚之病,法遵河间、丹溪。
殷矩
字度卿,号方山,国朝仪真人。家世名医,读轩岐书,暗解默诵,诊脉用药,以意消息,不尚奇怪。
蒋武
字用文,国朝杨之仪真人。世业儒医,祖孟雷扬州医学教授,父伯雍举进士。公少有颖悟,过目成诵,肆力经籍,得圣人深意,善诗文,乃习医业,郡县交辟不就。父母没,始荐入太医院,寻升院判,为戴元礼所重,赠奉议大夫,太医院使,特谥恭请官其长子主善为院判。
祝仲宁
号橘泉,四明人。世为医家,至公益精,永乐初被召。治小儿八岁哮喘不得卧,喉中声如拽锯,用泻火清气之剂而愈。或云∶小儿无火。公曰∶人有老稚,诸气郁,肺火之发则同。治坠马不醒人事,他医用理伤断续之药不效,公与降火消痰立愈。治周身百节痛及胸腹胀满,目闭肢厥,爪甲青黑,医以伤寒治之,七日昏沉弗效。公曰∶此得之怒火与痰相搏。与四逆散加芩、连,泻三焦火而愈。
顾俊
字时雍,国朝长州人。世业医,早以孝友闻,不转祖上世,一以丹溪为主。
许国祯
字进之,世医,征至翰海留守,掌医药。
[卷首\集例] 历代医学姓氏
乃明医、世医中之有德者。
徐文伯
字德秀,南宋道度之子,有学行,虽精医术,不以为业。治患腰痛牵心,每至辄气欲绝,众以为肉。公曰∶此发。以油投之,即吐物如发,稍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挂门上滴尽一发而已。治孕妇欲去其胎,泻足太阴补手阳明,胎便应针而下。
徐嗣伯
字叔绍,南宋叔向之子。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员郎诸府佐。治服玉石剂患冷,夏月常复衣,公诊曰∶伏热须水发,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之时,令二人夹捉病者,解衣坐石,以冷水从头浇之,尽二三斗。病患口噤气绝,家人啼哭请止,公遣人执杖,敢有谏者挝之。又尽水百斗,病患始觉能动,而见背上彭彭有气,俄而起坐,曰∶热不可忍,乞冷冻饮料。公以水与之。一饮一升,病愈后冬月犹单衣,体更肥壮。治一妪体痛而处处有黑无数。公曰∶此疔疽也,二日后必死。乃与十余汤服之,服后痛势愈甚,跳投床者无数,须臾黑处拔出疔,长寸许,以膏涂之,三日而愈。治一病积滞久年不愈,公曰∶尸注也。一病腹胀而黄,公曰∶石疣也。一病眼痛多见鬼物,公曰∶邪气入肝也。三病不同,皆用死人枕煎汤,服之而瘥。盖尸注者,鬼气伏而未起,故令沉滞,得死人枕促之,魂气飞越,不得复附体,故尸注可瘥。石疣者,久蛔也,医疗即癖,蛔虫搏坚,世间药不能遣,须鬼物祛之,然后可散。邪气入肝使眼痛而见鬼物,须邪物以钩之,气因枕散,复埋于冢间也。
钱乙
字仲阳,宋之钱塘人。父颢善针医,然嗜酒。一旦匿姓名,游东海不归。公时三岁,随母嫁医吕氏,稍长从吕君问医。母将没,告以家世,公号泣请往迹父。三十余年,往返六次,迎父以归。后自患周痹,杜门阅书史,非独医可称也。得仲景之阃奥,建为五脏之方,各随所宜。谓肝有相火,则有泻而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而无泻。皆启《内经》之秘,厥后张元素、刘守真、张从正尽皆取法,今人但知其为婴儿医也。
着《伤寒指微论》五卷,婴儿百篇。治一乳妇因大怒目张不得瞑,公煮郁李酒饮之,使醉则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衡不下,惟郁李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
杨士瀛
字登父,号仁斋。宋三山名医,以济人利物为心,着《仁斋直指》。
刘润芳
字仲阳,宋之饶州鄱阳人。以医为隐。治贫家疾,辄怀金置席下,别时令其家人自得之,病得一喜而疾以解半。其子孙繁盛,世传家业。
吴源
字德信,休宁人,号神医。任翰林医官,晚弃官隐于儒。尝曰∶五世活人功已积,一经教子意难忘。
干道癸巳冬,自诊无春脉,至期果摄衣而逝。
陆蒙
不知何许人,号东园散人。博学经史,精篆隶,遇异人得子午按摩法,疗疾不施针灸,对坐谈笑,顷疾即脱,未尝须人直。或劝其任,则嘿不应。
王
字均章,号中阳老人,吴郡人。元盛时制行高,见道明;壮岁慕丹术,尤邃于医。屏世累,隐吴之虞山,居环者二十年,目瞳炯然,身不践廛间。着《泰定养生主论》,制滚痰丸。
李仲南
字乃季,号碧山,元之天池人。平生无世俗嗜好,欲寿双亲,与孙允贤着《永类钤方》。
戴元礼
号复庵,国朝浦江人。生儒家,习《诗》、《礼》之训,有志于泽物,乃从医丹溪先生,先生见其颖悟倍常,倾心授之。公自是识日广,学日笃,出而治疾,往往奇验。永乐初,召为太医院使,着《证治要诀》。尝谓医道本于《内经》,一坏于开元,再坏于大观,习俗相仍,惟执《局方》,恶事《内经》,惟钱、刘、李、朱出,而后发明《内经》之学。治一人六月患大热谵语发斑,六脉浮虚无力,用附子理中汤冷冻饮料,大汗而愈。治疟疾多汗,因怒遂昏厥若死,灌以苏合香丸而苏。后闻人步鸡犬声亦发厥,乃汗多亡阳也,以参日补之,其惊渐减,浃旬而安。治一妇人免乳后病惊,身翩翩然如升浮云上,举目则室亦旋转,持身弗定,医以补虚治惊弗效。公曰∶左脉虽芤涩,神色不动,是因惊致心胞络积瘀血耳,宜下之。下积血如漆者一斗即愈。
徐鏊
不知何许人,太医院医士。正德时谏南巡,下狱戍边,忠臣也。
沙金
字廷玺,号杏轩,国朝仪真人。以医济人,不责其报,贫甚者或反资给。其子稷登第,赠工部主事。
沈鹤
字寿祥,国朝杨之昭阳人。家世医,通轩岐及仲景、河间术,恫切身,勤于活人,名齿公卿。年未四旬,丧偶不娶,有司扁其门曰∶义夫。
胡宗仁
字彦德,国朝晋陵人。父祯善医术,常州路医学录,母徐氏亦知医,学录早丧,守节四十余年,常药济人。至公医业尤精,其配李氏,有妇德,亦知医。
陆仲远
国朝九华山人。挟仓公、扁鹊之技,常曰∶医家之书近于仁,医家之事近于利,不志于利,仁者心也。
陈立兴
国朝姑苏蠡口人,家贫笃孝,因母病遇异人授以药瓢,方药济人如神。及卒,乡人立祠祀之。
沈以潜
明医沈绎之侄,以医名家。太医蒋武病革,荐以自代,遂拜御医。长于诗律,杜门不妄与人交接。
谣言∶骑驴教学张公瑾,闭户行医沈以潜。
黄孝子
国朝余姚人。生两岁,其母不乳,鞠于祖母冯居常成人。父继取厉氏,生三子,父为后母所惑,孝子泣不忍,号于门,往复不纳,乃勉力医经以给衣食,当道荐入春宫直尚事。父母没,庐墓三年,奏旌其门曰∶孝子。
[卷首\集例] 历代医学姓氏
长桑君
姓长桑名过,扁鹊师也,以禁方传之。
凤纲
汉阳人。常采百草水渍之,瓮盛封泥,自正月始迄九月末,又取瓮埋之百日,煎膏为丸,有卒死者,以此药纳口中,水下之皆生。
玄俗
西汉河间人。饵巴豆,卖药都市,七丸一钱,治百病。河间王病瘕,买药服之,下蛇十余头。
问药意,俗云∶王瘕乃六世余殃下堕,非王所招也。王常放乳鹿麟母也,仁心感天,故遭俗耳。王家老舍人自言父世见俗,俗有形无影,王乃呼俗,日看实无影,王欲女配之,俗夜亡去,后人见于常山下。
董奉
字君异,吴之侯官人。居庐山,有道术,为人治病,愈者令种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杏已成林,号台仙杏林,杏熟易谷以赈贫乏。
幸灵者
西晋豫章建昌人。父母乡人,初以为痴,后有灵术济人,不取报谢。长不娶妻。及受货赂娶妻,蓄车马奴婢,其术稍衰。
葛洪
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少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抄书诵习,以儒学知名。性寡欲,无所爱玩,闭门却扫,不妄交游。惟寻书问义,不远千里,期于必得,遂究典籍,博文深浩,江左绝伦。仕晋为勾漏令,善为政治,后陷于罗浮山,尤其神仙导引之法。着《金匮药方》、《肘后救卒方》、《备急方》。
单道开
东晋敦煌人。有禅学,疗目疾颇验,赞曰∶马明、龙树。
陶弘景
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既长,辞相禄挂冠神武门,隐于茅山中。梁武帝即位,书问不绝,谓山中宰相,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注《本草效验方》、《肘后百一方》。
陆法和
梁时辞刺史,隐于江陵百里洲,信道术,采药疗人。
李筌
号少室山达观子,唐人。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帝素问阴符经》,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至骊山老姥传其说。
马湘
字自然,唐之杭州盐官县人。世为县吏,湘独好经史,攻文学,善诗,有神术,治病以竹杖打之,应手便愈。
卖药翁
唐人,不知姓名。有自童稚见之,迨于幕齿,复见其颜状不改。常提一葫芦卖药,人告疾求医,得钱不得钱悉与之,或无疾戏而求药,得必失之。尝骂人曰∶有钱不买药吃,尽作土馒头去。人莫晓其意,益笑之。后于长安卖药,抖擞葫芦已空,内只有一丸出,极大有光明,安在掌中,无人肯买,遂自吃,腾空而去。
日华子
宋开宝中明人。不着姓氏,但云日华子,撰《诸家本草》。
王怀隐
宋州睢阳人。初为道士,善医为翰林医官。宋太宗时,吴越遣子惟浚入朝被疾,诏公视之得愈。
与陈承、裴宗元、陈师文同着《太平圣惠方》。
许逊
字敬之,为旌阳令。郡中大疫,乃以所授神方拯治之,沉之病,亦无不痊者。
施芩
字太王,沛郡人,旌阳弟子,善治疗之术。
萨守坚
蜀西河人。少学医,误用药杀人,遂弃医,学虚静张天师及建昌王拱宸、福州林灵素三人道法,有咒枣之术,治病如神,称曰真人。
李
字孟言,国朝钱塘人,号樗散生。善为诗,卖药金陵市,咸称其为知道者。
韩
号飞霞道人,国朝蜀之泸州人。本将家子,弘治成化时少为诸生,因不第,褫缝掖,往峨眉诸山访医,升庵杨太史称之曰∶真隐世传道人也。《医通》二卷,特其土苴云耳。
[卷首\集例] 原道统说(纂《绀珠经》)
大哉医乎,其来远矣!粤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阳之轻清者,以气而上浮为天;阴之重浊者,以形而下凝为地。天隆然而位乎上,地然而位乎下。
于是阳之精者为日,东升而西坠;阴之精者为月,夜见而昼隐。两仪立矣,二曜行焉。于是玄气凝空,水始生也;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气际空,土始生也。五行备,万物生,三才之道着矣。是以惟人之生,得天地之正气,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天有阴阳,人有气血;天有五行,人有五脏。盖葛天氏之民,巢居穴处,茹毛饮血,动作以避其寒,阴居以避其暑,大朴未开,何病之有?迨夫伏羲氏占天望气而画卦,后世有《天元玉册》,目为伏羲之书者,乃鬼臾区十世口诵而传之也。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厥后本草兴焉。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与岐伯天师更相问难,上推天文,下穷地理,中极民瘼,《内经》自此而作矣,此经既作,民之有疾,必假砭针以治其外,汤液以疗其内,厥后大朴散而风化开,民务繁而欲心纵,灾多端,非大毒、小毒、常毒、无毒之药,弗能蠲矣。医之大原,《素问》一书而已矣。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间推原运气之加临,阐明经络之标本,论病必归其要,处治各得其宜,井然而有条,粲然而不紊,若《天元纪大论》、《六元正纪大论》、《五常政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数篇,乃至精至微之妙道,诚万世释缚脱难,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之大典也。轩岐以下,代不乏人,扁鹊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皇甫士安次而为《甲乙》,杨上善纂而为《太素》,如全元起之解,启玄子之注,所谓源洁则流清,表端则形正,历代之明医也。独有汉长沙太守张仲景者,揣本求源,探微赜隐,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法而作医方,表里虚实,真千载不传之秘,乃大贤亚圣之资,有继往开来之功也。
汉唐以下,学人岂不欲涉其渊微之旨,矧《内经》之理深幽,无径可入,如巢元方之作《病源》书,孙思邈之作《千金方》,辞益繁而理愈昧,方弥广而法失真,《内经》之书,施用者鲜矣。及朱奉议宗长沙太守之论,编《南阳活人》之书,仲景训阴阳为表里,奉议解阴阳为寒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活人也固多,其死人也不寡矣。幸而守真刘子《要旨论》、《原病式》二书既作,则《内经》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书、《宣明论》二书既作,则长沙之法,约如枢机之要。如改桂枝麻黄各半汤为双解散,变十枣汤为三花神佑丸,其有功于圣门也不浅矣。同时有张子和者,出明《内经》之大道,续河间之正源,与麻知几讲学而作《儒门事亲》之书,乃曰∶吐中有汗,泻中有补,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乃不易之确论,至精之格言,于是有刘、张之派矣。
若东垣老人,明《素问》之理,宗仲景之法,作济拔萃十书以传于世,明脉取权衡规矩,用药体升降浮沉,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至于丹溪朱氏,伤寒内伤杂病,无不精研,痰火奥义,犹其独得,宋太史濂谓其集医家之大成,诚哉是言也!迨及我朝修《大观本草》、制《铜人俞穴针灸经》、御赐《医方》等书,设太医以辅圣躬,立良医以佐王府,惠民药局以济民间天扎,其仁天下之心,宛与轩岐一揆而远迈汉唐。是以名医迭出,如陶节庵之伤寒,发仲景之所未发;薛己之外科,补东垣之未备;葛可久之内伤、钱瑛之小儿,亦无忝于丹溪。
昭代作人之功,其盛矣乎!后学知道统之自,则门径不差,而医道亦可近矣。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卷首\集例] 阴骘
《永类钤方》、《体仁汇编》等书,皆载阴骘方论,何也?盖自古得医道之传者,皆以好生为心,不务声名,不计货利,不忌人识能,不论人恭慢,惟知救人之命,愈人之病而已。有此心胸,然后医可明可行,至于病久不痊,尤当恐惧修省,以自重其生,如虚损、痨瘵、痈疽、耳目废坏等症,皆天刑也,可不知所务乎?是以恪遵圣制,为说于后。
恒言医通仙道,半积阴功,然阴功可半积而已乎?我朝为善阴骘录者,阴功之大用也。
富或效其平焚券,归外家葬友,嫁孤保孤,施药施棺,举丧助葬,赈贫赈饥,代偿代纳,还金还产。贵或效其雪冤理枉,活降出罪,洁狱禁溺,救灾兴利,贱则效其补敝屦,检漏屋。贫则效其习医救疾,娶瞽娶哑,放鹤放鱼,渡蚁疗鹊,倾囊活命。
孝顺事实录者,阴功之大本也。
生则效其养口养志,死则效其善继善述,常则效其问安视膳,变则效其格奸谕道。幼如陆绩怀橘,老如莱子戏斑。留继母如闵损单衣,事祖母如李密陈情。贫如子路负米,微如庾兖躬耕,保身如子春伤足,受责如伯瑜泣杖。他如代命代死,求母寻母,刻木庐墓,感盗感兽,息火退水,召祥致瑞,访药梦药,吮痈尝粪,不能枚举,历历可考,当置一册座右。
二书相为表里,本立用行,然后因微以显其着。虽一事一物之小,亦足以动天地,达鬼神,而福泽附应。
其所以教天下后世之心,至精至仁,宛如《周书》、《洪范》,先后一揆。盖孝顺事实,即《书》之惟天阴骘,彝伦攸叙也;为善阴骘,即《书》之曰食、曰货,利用浓生也;感应之速,身致显荣,庆流后裔,即《书》之曰寿、曰富、曰康宁,向用五福也。治教休美明白如此、宜乎家家谕而户户晓矣。奈何愚民泥于报应,而有意为善,每以汗血之财,而供无益之费,甚则身心受累,而亏名节者有之。高明浓于大伦,而轻忽细务,每逞意气之偏,而为自便之图,甚则妨物害众,而招咒咀者有之,皆非所以善体乎圣制也。
圣断明言,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行之。但以利人为念,则日用间无非利人之事,如人渴则与之杯水,一物不正碍人足则为正之,皆方便事也。又曰∶奖劝诱掖,使人为善,乃阴骘之至大者,何必专一分财与人惠哉?至于祸福感应,一毫不可先萌于心,乃气机自然而然之妙也。盖吾身未受中气以生之前,则心在于天,而为五行之运用;吾身既受中气以生之后,则天在吾心而为五事之主宰。一念之善,则不必其事之遂而后为吉也,即此与天相似,吉莫大焉,况积之久而休征以类应乎;一念之恶,则不必其迹之着而后为凶也,即此与天隔绝,凶莫甚矣,况积之久而咎征以类应乎。或曰∶今之善者未必得福,恶者未必得祸,岂亦气数使然欤?殊不知数起于一,一即心之一念也。义之所当为而弗为者,非数之所能知也;义之所不当为而为者,亦非数之所能知也。故曰∶《皇极》不言数,非数之所能尽也。善而未必得福,必其偶合于善,而不足以格乎天也;恶而未必得祸,必其偶陷于恶,而未至于通乎天也。否则福善祸淫万古,此天道也,何独于今而疑之?惟其不屑屑然以显露,而后有玩天理而不勇于为善者矣;惟其恒恢恢乎而不漏,而后有畏天威而不终于为恶者矣;惟其循环而无穷,变化而莫测,而后有乐善君子,虽处拂逆之境,无怨尤之作,盖深信夫天意之有在,而人事之所以当修也。吁!人不知之善为大善,人不知之恶为大恶,人不知而己独知,天乎?人乎?故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医学所系甚重,必寄妻子,托死生,而后可以语此。养生者亦必有此志操,故敢述所闻,以质诸同侪,相与共守乎圣制,非敢好为言论也。
[卷首\集例] 保养
医家既知修德,又当爱惜自己精神,医之难者难于此也。倘精神昏耗,察识必不能精,方药必不能尝,虽有济人之心,而势不能及也。若夫病有服药针灸不能效者,以其不知保养之方。古云∶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是录《天真论》于前者,保养之原也;录《茹淡》、《阴火论》于中者,保养不过节食与色而已;更为说于后者,黜邪崇正,法颐之贞也。
[卷首\集例] 保养
黄帝曰∶余闻上古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一阴一阳之谓道。)法于阴阳,(阴阳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和于术数,(术者,阴阳所发;数者,阴阳节限也,和术数,即法阴阳也。饮食起居,随时安分而不纵欲是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人身欲得小劳,则气血不滞,过则伤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作劳)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不知爱惜此身,如持盈满之器,惟恐其倾也∶不能时时制御心神,如朽索之御六马。)务快其心(之所欲,)逆于(养)生(真)乐,起居无节,(房劳亦起居内事。)故半百而(形神)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血相)从以顺(行),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志不贪,故所欲皆顺;心易足,故所愿必从;以不异求,故无难得也。)故美其食,(顺精粗也。)任其服,(随美恶也。)乐其俗,(去倾慕也。)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不惧为外物所夺。)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不纵情恣欲,涉于危险之地。)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极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体。)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肾气全盛,冲任流通,天真气降,应时而下,故曰天癸,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月事调匀,故能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真牙,牙之最后生者,牙齿为骨之余。)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壮盛;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之脉气荣于面,故其衰也,面焦发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三阳之脉,尽上于头,故三阳衰则面皆焦,发始白,所以衰者,以其经月数泄脱之故。)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经水绝,是为地道不通矣。)故形坏而无子也。(血气不荣其自身形容,而况可生人乎。)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配之。)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血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
《易》曰男女构精,万物生化,此之谓也。)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精无所养,故令发堕齿枯。)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阳气,阳明之气也。)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衰,形体皆极;八八齿发去。(落也。)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五脏各有精,随用而灌注于肾,此乃肾为都会关司之所,非肾一脏而独有精,故曰五脏盛乃能泻也。)今五脏皆衰,筋骨解惰,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虽老而生子,子寿亦不能过天癸之数。)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角,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卷首\集例] 保养
或问∶《内经》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味。古者年五十食肉,子今年迈七十矣,尽却盐醯,岂中道乎?何子之神茂而色泽也?曰∶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皆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味也。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浓之味,有致病发疾之毒,此吾子所拟味也。今盐醯之却,非真茹淡者,大麦与粟之咸,粳米、山药之甘,葱、韭之辛之类皆味也,子以为淡乎?予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浓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何疑之有?《内经》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赋之味乎?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非人为之味乎?圣人防民之具,于是为备。凡人饥必食,彼粳米之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属阴而最补者也。惟可与菜同进,《经》以菜为充者,恐于饥时顿食,或思虑过多,因致胃损,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疏通而易化,此天地生物之仁也。《论语》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传》曰∶宾主终日百拜而酒三行,以避酒祸。此圣人施教之意也。盖谷与肥鲜同进,浓味得谷为助,其积之也久,宁不助阴火而致毒乎?故服食家在却谷者则可,不却谷而服食,未有不被其毒而横夭者也。彼安于浓味者,未之思耳。或又问∶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何不言补气?曰∶味,阴也;气,阳也。补精以阴,求其本也。
故补之以味,若甘草、白术、地黄、泽泻、五味子、麦门冬之类,皆味之浓者也。《经》曰虚者补之,正此意也。上文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温存以养,使气自充,气充则形完矣,故言温不言补。《经》曰劳者温之,正此意也,彼以热药温药,佐辅补药,名曰温补,非徒无益,而害之矣。吁,《局方》之不能求经旨也如此哉!
[卷首\集例] 保养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礼记》注曰∶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阳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精气,若之何而可以纵欲也?《经》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虚。非吾之过论也。
或曰∶仰观俯察乎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温凉之见于四时者,又如此之相等而无降杀也?曰∶动极复静,静极复动,犹人之嘘吸也。寒者吸之极,气之沉也;热者嘘之极,气之浮也;温者嘘之微,气之升也;凉者吸之微,气之降也。一嘘一吸,所乘之机,有以使之,宜其相等而无降杀,此以流行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虚实言者,盖其对待之体也。或曰∶远取诸天地日月,近取诸男女之身,曰有余,曰不足,吾知之矣。人在气交之中,今欲顺阴阳之理,而为摄养之法,如之何则可?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于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虽不交会,亦暗流而渗漏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为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大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未,为土大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常借肺金为母,以补助其不足,故《内经》谆谆然滋其化源也。古人以夏月必独宿而淡味,兢兢业业于爱谨,保养金水二脏,正嫌火土之旺尔。《内经》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温。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大气潜伏闭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升动发生之本。若于此时,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际,根本壮实,气不轻浮,焉有温热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大气之伏,此论一年之虚耳。若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亦为一月之虚;大风大雾,虹电飞雹,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哀,醉饱劳倦,谋虑勤动,又皆为一日之虚。若病患初退,疮痍正作,尤不止于一日之虚,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头痛脚软,食少体热,仲景论春夏剧,秋冬瘥,而脉弦大者,正世俗谓注夏病也。若犯此四者之虚,似难免此。夫当壮年,便有老态,仰事俯育,一切隳坏,兴言至此,深可惊惧。古人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夫以温柔之感于体,声音之感于耳,颜色之感于目,馨香之感于鼻,谁是铁心汉不为动?善养生者,于此五个月,出居于外,苟值一月之虚,一日之虚,亦宜暂远帷幕,久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滋助化源,水得所养,阴无亏损,与阳齐平。然后阳得所附,而无飞越之尤,遂成天地交之泰,何病之可言?愿相与共遵守,期无负敬身之教,幸甚。
上丹溪格言二篇,病者当时目之,或者议其茹淡之偏,殊不知其本意为痰火阴虚之人作也。人至中年,肾气自衰,加人佚欲,便成虚损,兴阳补剂服之,则潮热不胜。专服滋降之药,虽暂得清爽,久则中气愈虚,血无生化,所以只得于饮食上调节,戒一切煎炒炙爆、酒酣糖酱燥热之物,恐燥血也,戒一切生冷时果时菜,恐伤脾也,能甘淡薄,则五味之本自足以补五脏,养老慈幼皆然。其酒肉补阳助火,内伤劳倦元气虚者,虽病所禁忌之物,亦可暂食养胃,东垣有是言也。但节饮食极难,非惟酒肉,必以礼义撙节,而不可过。虽饭粥亦不可饱,恒言吃得三碗,只吃两碗,《论语》∶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小注云∶肉气胜,滞谷气;谷气胜,滞元气,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惟酒无量不及乱,在圣人则可,常人当不自有其量,而后可不乱也。节色非惟眼招口挑,纵欲宣淫,乱匹配之常经,反交感之正理,得罪天地鬼神,虽自己妻外家,亦不可以妄合,大风大雨,大寒大热,朔望本生之期,切宜禁忌,惟静中养见端倪,自然变易其心,一切秽亵之事,且厌之矣,况肯贪恋以丧家珍哉!古云∶上士异房,中士异床,下士异被,知命者慎之。
[卷首\集例] 保养
或问∶保养、修养何以异?曰∶无大异也。但修养涉于方外玄远,而非恒言恒道,保养不外日用食息,而为人所易知易行。然则修养非欤?曰∶据方书神农起医药之方,黄帝创导引之术,后世传之失其真耳。《素问》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保养之正宗也。盖有节有常而不穷,则气血从轨,而无俟于搬运之烦,如今之动工也。(内动运任、督者,久则生痈;运脾土者,久则腹胀;运丹田者,久则尿血;运顶门者,久则脑泄,内动固不然矣。至于六字气虽能发散外邪,而中虚有汗者忌;八段锦虽能流动气血,而中虚有火者忌。惟《医林集要》所载古导引法,间有一二明显可行者,附录于后,究而言之,亦不过吾儒舞蹈意也。)精神内守,则身心凝定,而无俟于制伏之强,如今之静工也。(丹书朱砂铅汞龙虎等说,俱是借喻身心,惟心息相根据之说,最为直截明显。心主乎息,息根据乎心,心息相根据,则精气神满而病却矣。)尽天年,度百岁乃去,则自古有生必有死,惟不自速其死耳。乌有如今之所谓飞升超脱住世之说耶?或曰∶保养既若是之易且显,何今之夭者多而寿者少耶?曰∶饮食起居动作之间,安能一一由心所主,而无所诖误哉?香醪美味陈于前,虽病所忌也而弗顾;情况意兴动于中,虽病且危也而难遏;贪名竟利之心急,过于劳伤而不觉。此古今之寿相远者,非气禀之异也,实今人之不如古人重其身耳。曰∶吾知精神内守,而后饮食起居得其宜,则今之内动外动,皆不足取,而静工收敛精神,不亦得其正乎?曰∶若不识尽天年,度百岁乃去,机括虽终日闭目,只是一团私意,静亦动也。若识透天年百岁之有分限节度,则事事循理,自然不贪、不躁、不妄,斯可以却未病而尽天年矣。盖主于气,则死生念重,而昏昧错杂,愈求静而不静;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此俗之所谓静,恐亦异乎古之所谓静也。曰∶若然,则吾儒一敬尽之矣。曰∶圣学至大,非某能知。但黄帝亦古圣人也,今不信古对名言,而信盲人诡异邪说,甚则丧家殒身,见亦谬哉!此吾所以只言保养也。曰∶保养可勿药乎?曰∶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则麻黄、桂枝、理中、四逆之剂,不必服矣;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则补中益气、劫劳、健步之剂,不必服矣;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则滋阴降火、养荣、凝神等汤,又何用哉?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则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汤,又何用哉?要之血由气生,气由神全,神乎心乎!养心,莫善于寡欲,吾闻是语矣。窃有志而未能,敢述之以告我疲癃残疾,而不知学人,相与共守乎禁戒,以重此身为万物之本。
[卷首\集例] 保养
保养中一事也。盖人之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但后世方士,亦以此惑人为仙术,所以王褒颂曰∶何必偃仰屈伸如彭祖,吹嘘呼吸如乔松,眇然绝俗离世哉!认真只是舞蹈以养血脉意,其法虽粗,有益闭关守病之士。盖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病,人徒知久立、久行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尤伤人也。故录一二最要者,以备养生者择焉。详《医林集要》及古导引书。
虚损
导引为虚损气血不周而设也。有火者,开目;无火者,闭目。无汗者,闭气至极;有汗者,不必闭气。欲气上行以治耳目口齿之病,则屈身为之;欲气下行以通大、小二便及健足胫,则偃身为之;欲气达于四肢,侧身为之。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欲引臂病者,挽臂;欲去腹中寒热、积聚诸痛,及中寒身热,皆闭气满腹,偃卧亦可为之。但病在头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
开关法
先以左手胛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数;次以右手胛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次;复以左右胛骨并左右肩,向前圆转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从容和缓为之,或先缓后急,亦可为之。此法疏通膏肓,降心胞络火,与张紫丘治瘵开关药方意同,善治少劳背痛胸紧。
起脾法
先静坐存中气,后挺身以两手相叉,极力扒左、扒右各七次。扒左则头向右,扒右则头向左,如此者三五次。静坐良久,善和脾胃,进饮食,兼治臂腰拘挛,与开关法相续行之亦可。
开郁法
其法以两手旋舞向前、向后,两足作白鹭行步状,不拘数;良久复以左手搭右肩,足搭左膝腕委中而行;右手搭左肩,左足搭右膝腕委中而行;良久复以左手前泊腹,右足搭膝盖而行;右手向后泊腰,左足搭右膝盖而行;良久以两手极力托天,两足极力踏地,复以两手向后向下,两足十指挽起,仰面偃腹,使气下行;良久蹲倒,以两手极力攀起脚后跟,足十指点起,极力低头至膝下;良久立起,以两手相交,掩两臂于胸前胛上,极力摇动数次。善治名利不遂,郁气为病,心腹胀满,夜睡不宁等症,无病者亦可行之。如外感风寒,须行至汗出为度。此法此之华氏五禽戏法,更易简正大可行。
治腰痛
屈伸导法,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前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三倒三起,久久效。
治积聚
一切痰饮瘀血,结为积块痞气,静坐闭息满腹,外摩积聚所在,徐徐放气,久久自消。
治遗精泄泻
以手兜托外肾,一手摩擦脐轮,左右轮换,久久擦之。不惟可以止精愈泻,且可暖中寒,补下元,退虚潮。无是病者,每早临起,亦可行之,更擦肾俞、胸前、胁下、中脘、涌泉,但有心窝忌擦。
治痰壅
其法以两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急势振摇臂肘,来去七数,两手不移,直上向下,尽势来去二七,治心肺痰气壅闷。
[卷首\集例] 运气
张子和云∶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检尽方书何济?经络明,认中标;运气明,认得本。求中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兹纂《素问》、《灵枢》及《绀珠经》等书,以便初学识其概耳。
[卷首\集例] 运气
太极肇分而有阴阳。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纲纪,谓生长、化成、收藏之纲纪也;父母,谓万物形之先也;本始,谓生杀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运阴阳之所摄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极,能为万物先化之元始者,何也?以其是神明之育故也。
合散不测,生化无穷,非神明无能也。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寒火热。)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金杀木生。)阴阳五行,流为十干五化之运。
寒、暑、燥、湿、风、火之气,周流天地间而为万物之原。人则禀其精而囿于两间,所以具五脏六腑,以应五运六气之数也。
五运者,金、木、水、火、土也。
木言阳气触地而生,火言毁然盛而变化万物,金言阴气禁止万物而揪敛,水言润养万物,土言含吐万物,将生者出,将死者归。
六气者,风、火、暑、湿、燥、寒也。
六气皆有一化也。木化风,主于春,阳气鼓舞,为天号令;君火化热,主于春末夏初,行暄淑之令而不行炎;暑,君德也,相火化暑,主于夏,炎暑大行;金化清燥,清凉乃行,金为丙妇,带火之气,故燥也。水化寒,严凛乃行;土化湿,与土润溽,暑湿化行也。盖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泉出于地中,湿化信矣。
圣人仰观五天云色。
天之气,经于中央,临甲己之位,立为土运;素天之气,经于西方,临乙庚之位,立为金运;玄天之气,经于北方,临丙辛之位,立为水运;苍天之气,经于东方,临丁壬之位,立为木运;丹天之气,经于南方,临戊癸之位,立为火运。此五气之色,上经二十八宿,下应十二分位。所以古人占天望气则知气之灾疫应在于何方,了然预知之矣。凡占当于正月初一日,若太过之纪寅初看,不及之纪寅末看,平治之纪寅正看。如苍气为风,凡为热,为湿,素为燥,黑为寒。其气之色有兼见者,又当分其微甚而推之。
天干取运,地支取气。天干有十,配合则为五运;地支十二,对冲则为六气。所以然者。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天有阴故能降,地有阳故能升。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生长者,天之道;藏杀者,地之道。天阳主生,故以阳生阴客长;地阴主杀,故以阳杀阴藏。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人在气交之中,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气主之。
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则为九,九九制会,故生九窍,九脏而应之也。
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在天为玄,玄生神;在人为道,道生智;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怒;神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喜;神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思;神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忧;神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恐。寒暑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阴阳之神不可得而见也。支干之迹可得而求之也。
天地阴阳,以象不以数,惟推凭支干则可测焉。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天地相合则为甲子。故甲子者,干支之始也。天气终于癸,地气终于亥,天地相合则为癸亥。故癸亥者,干支之末也。阴阳相间,刚柔相须。是以甲子之后,乙丑继之;壬戌之后,癸亥继之。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有主运焉,有客运焉;有主气焉,有客气焉。主运主气,万载而不易;客运客气,每岁而迭迁。
自天干、兄弟、次序言之;甲乙,东方木也;甲者,草木始甲而出;乙者,阳尚屈乙。
丙丁,南方火也;丙乃万物炳然着见而强。丁适阳强与阴气相丁。
戊己,中央土也;戊,阳土也。万物生而出之,万物伐而入之。己,阴土也,无所为而得己。者也。
庚辛,西方金也;庚乃阳更而续,辛乃阳极于此而更辛也。
壬癸,北方水也。壬乃阳气生之,在壬而为胎,与子同意;癸乃万物闭藏,怀孕于其下,揆然萌芽,天之道也。
故木为初之运,火为第二运,土为第三运,金为第四运,水为第五运,此主运也。
诗曰∶大寒木运始行初,清明前三火运居,芒种后三土运是,立秋后六金运推,立冬后九水运伏,周而复始万年如。或问∶木火土金水,天道左旋,自然之序也。然君火生土,土复能生相火,火复生金,其义何在?盖相火非土不成,未见虚空能聚火。金在矿非火不能出,所以河图火七居西,金九居南,互显其成能也;认真五行六气,总一气也。故木焚则为火,绞则为水;金石击则为火,熔则为水。洲澶之内,江河竞注,大海之中,火光常起,皆情之本有也,又何疑土中火,火中金乎?自其夫妇配合言之,甲与己合而化土,乙与庚合而化金,丙与辛合而化水,丁与壬合而化木,戊与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此客运也。
诗曰∶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木位尽成林,丙辛便是长流水,戊癸离宫号曰心。甲己之岁,正月建丙寅,丙火生土,故为土运;乙庚之岁,正月建戊寅,戊土生金,故为金运;丙辛之岁,正月建庚寅,庚金生水,故为水运;丁壬之岁,正月建壬寅,壬不生木,故为木运;戊癸之岁,正月建甲寅,甲木生火,故为火运。
假如甲己年,甲为土运,初之运即土也;土生金,二之运即金也;金生水,三之运即水也;水生木,四之运即木也;木生火,五之运即火也。每一运各主七十二日零五刻,此天干在上为阳,所以主乎运也。
又以地支循环次序言之∶寅卯,属春木也;寅者,演也。正月阳上阴下,律管飞灰以候之,可以述事之始也。卯者,茂也。二月阳气盛而孳茂也。
巳午,属夏火也;巳者,起也。四月正阳无阴,物毕尽而起。午者,长也。五月阳尚未屈,阴始生而为主,物皆长大矣。
辰戌丑未,属四季土也;辰者,震也,三月阳已过半,万物尽震而长;戌者,灭也,九月万物皆衰灭矣;丑者,纽也,阴尚执而纽之,十二月始终之际也;未者,味也,六月物成而有味也。
申酉,属秋金也;申者,身也,七月物体皆成也。酉者,也,八月万物皆缩收敛。
亥子,属冬水也。亥者,劾也。十月阴气劾杀万物,此地之道也。子者,北方寒水阴位,一阳肇生之始,故阴极则阳生,壬而为胎,十一月辰也。
故风为初之气,火为二之气,暑为三之气,湿为四之气,燥为五之气,寒为终之气,此主气也。
诗曰∶大寒厥阴气之初;春分君火二之隅,小满少阳分三气,大暑太阴四相呼,秋分阳明五位是,小雪太阳六之余。
自其对冲定位言之,子对午而为少阴君火,丑对未而为太阴湿土,寅对申而为少阳相火,卯对酉而为阳明燥金,辰对戌而为太阳寒水,巳对亥而为厥阴风木。
君火司午,火本热,而其气当午位,阴生之初,故标寒而属少阴也;水居北方子位,水本寒,而其气当阳生之初,故标热而属太阳也;土应夏未之位,未乃午之次,故曰太阴,相火司于寅,寅乃丑之次,故曰少阳;木居东方震,在人主于肝,处鬲下阴位,木必待阴而后生,故属厥阴;金居西方兑,在人主于肺,居鬲上阳位,金必待阳而后发,故属阳明也。
故子午之岁,君火主之;丑未之岁,湿土主之;寅申之岁,相火主之;卯酉之岁,燥金主之;辰戌之岁,寒水主之;巳亥之岁,风木主之,此客气也。
诗曰∶子午少阴君火天,阳明燥金应在泉,丑未太阴湿土上,太阳寒水雨连绵,寅申少阳相火旺,厥阴风木地中联,卯酉却与子午反,辰戌巳亥到皆然。如卯酉年司天,即子午年在泉;卯酉年在泉,即子午年司天。辰戌年与丑未年倒,巳亥年与寅申年倒。
假令子午少阴君火司天(午位),阳明燥金司地(子位),上者右行,太阴湿土为天之左间,厥阴风木为天之右间,所以面南而命其位也;下者左行,太阳寒水为地之左间,少阳相火为地之右间,所以面北而命其位也。
一气在上,司一岁之天,又主上半年。
一气在下,司一岁之地,又主下半年。
二气在左,二气在右。司人与万物。
地之左间为初之气,要诀∶每年退二便是客乡,如子司天,后二支戌,太阳寒水为初之气,亥为二气,子为三气,丑为四气,寅为五气,卯为六气。又逐年年辰,逐日日辰,皆名司天。
天之右间为二之气,司天为三之气,天之左间为四之气,地之右间为五之气,司地为终之气。每一气主旺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有奇。
卯酉年,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初气太阴,二气少阳,三气阳明,四气太阳,五气厥阴,六气少阴。辰戌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初气少阳,二气阳明,三气太阳,四气厥阴,五气少阴,六气太阴。丑未年,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初气厥阴,二气少阴,三气太阴,四气少阳,五气阳明,六气太阳。寅申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初气少阴,二气太阴,三气少阳,四气阳明,五气太阳,六气厥阴。巳亥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初气阳明,二气太阳,三气厥阴,四气少阴,五气太阴,六气少阳。
此地支在下为阴,所以主乎气也。然客运之流行也,有太过焉,有不及焉。太过之年,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也;不及之年,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也。太过,其至先,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其至后,大寒后十三日交,名曰后天。平气之年,正大寒日交,不先不后,名曰齐天。
申子辰年,大寒日寅初一刻交初之气,春分日子时末交二之气,小满日亥时末交三之气,大暑日戌时末交四之气,秋分日酉时末交五之气,小雪日申时末交终之气,所谓一六天也。巳酉丑年,大寒日巳初一刻交初之气,春分日卯时末交二之气,小满日寅时末交三之气,大暑日丑时末交四之气,秋分日子时末交五之气,小雪日亥时末交终之气,所谓二六天也。寅午戌年,大寒日申初一刻交初之气,春分日午时末交二之气,小满日巳时末交三之气,大暑日辰时末交四之气,秋分日卯时末交五之气,小雪日寅时末交终之气,所谓三六天也。亥卯末年,大寒日亥初一刻交初之气,春分日酉时末交二之气,小满日申时末交三之气,大暑日未时末交四之气,秋分日午时末交五之气,小雪日巳时末交终之气,所谓四六天也。
客气之升降也,有正化焉,有对化焉。正化之岁,谓午未寅酉辰亥之年也;对化之岁,谓子丑申卯戌巳之年也。正化者,令之实,从本,其数生;对化者,令之虚,从标,其数成。
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皆以阴阳而配。若考其深义,则水生于一,天地未分,万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见于水,故草木子实、人虫胎卵未就,皆水也。及水聚而形质,其阴阳备而后成物,故物之小而味苦者,火之兆也。物熟则甘,土之味也。甘极则淡,反本也。人禀阴阳,先生二肾。草木子实,大小虽异,其中皆有两以相合,与人肾同,是以万物非阴阳合体则不能化生,故火曰次二。既阴阳合体,然后有春生而秋成,故次三曰木,次四曰金,水火木金,莫不因土而成,故次五曰土。三阴三阳,正化者从本,生数;对化者从标,成数。
假令甲子年,甲为土运,统主一年;子为君火,专司一岁。一期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正合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周天者,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气也。天体至圆,周遭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行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进过一度。日行速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恰好。然天多进一度,则日为退一度;二日天进二度,则日为退二度。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过之度,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尽本数,遂与天会而成一年,是谓一年一周天。月行迟,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尽,比天为退了十三度有奇,至二十九日半强恰与天相值在恰好处,是谓一月一周天。
五日一候,三候成一气,即十五日也。三气成一节,节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节也。三八二十四气,而分四时,一岁成矣。春秋言分者,阴阳中分,其气异也;冬夏言至者,阴阳至此而极,其气同也。天亦无候,以风雨霜露草木之类应期可验而测之,故曰候。言一候之日,亦五运之气相生而直之,即五日也。《书》曰∶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即其义也。
一期之中,主运以位而相次于下,客运以气而周流于上,客气加于主运之上,主气临于客气之下,天时所以不齐,民病所由生也。
辰戌年,初之客气少阳相火加主气厥阴风木,二之客气阳明燥金加主气少阴君火,三之客气太阳寒水加主气少阳相火,四之客气厥阴风木加主气太阴湿土,五之客气少阴君火加主气阳明燥金,终之客气太阴湿土加主气太阳寒水。以上皆客气加于主气之上,举此二年为例。抑论,主气春温、夏暑、秋凉、冬寒,风以动之,火以温之,暑以蒸之,湿以润之,燥以干之,寒以坚之,皆天地正气之营运。惟客加于主,乃有逆从淫胜。然后春有凄风,夏有伏阴,秋有苦雨,冬有愆阳。风胜则地动,火胜则地固,暑胜则地热,湿胜则地泥,燥胜则地干,寒胜则地裂,气候不齐,疠疾时降。
六甲年,土运太过,则雨湿流行,湿病乃生,肾水受邪,治当除湿以补肾;六己年,土运不及,则木气乘旺,反见风化,风病乃行,治当益脾以平木;六丙年,水运太过,则寒气大行,寒病乃生,心火受邪,治当逐寒以补心;六辛年,水运不及,则土气乘旺,反见湿化,湿病乃行,治当补肾以除湿;六戊年,火运太过,则热气大行,热病乃生,肺金受邪,治当降火以补肺∶六癸年,火运不及,则水气乘旺,反见寒化,寒病乃行,治当补心以逐寒;六庚年,金运太过,则燥气流行,燥病乃生,肝木受邪,治当清燥以补肝;六乙年,金运不及,则火气乘旺,反见热化,热病乃行,治当清肺以降火;六壬年,木运太过,则风气大行,风病乃生,脾土受邪,治当平木以补脾;六丁年,木运不及,则金气乘旺,反见燥化,燥病乃行,治当补肝以清燥,此客运之治法也。太阳寒水,治宜辛热;阳明燥金,治宜苦温;少阳相火,治宜咸寒;太阴湿土,治宜苦热;少阴君火,治宜咸寒;厥阴风木,治宜辛凉,此六气之治法也。然运气之所以有变者,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又有相得而病者,以下临上,不当位也。五行相生者为相得,相克者为不相得。上临下为顺,下临上为逆。
假令土临火,火临木,木临水,水临金,金临土,皆为以下临上,不当位也。父子之义,子为下,父为上,以子临父,不亦逆乎?司天克运则顺,运克司天则逆;气克运则顺,运克气则逆,运气相同曰天符。
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年,运气皆火;丙辰、丙戌年,运气皆水;己丑、己未年,运气皆土;乙卯、乙酉年,运气皆金;丁巳、丁亥年,运气皆木。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天符也。又戊。子日,戊为火运,子为少阴君火司天,运与司天同火,是为天符。此日得病速而危困也。更遇当年太岁亦是天符,或者岁会,其病尤困。
天气生运曰顺化,甲子、甲午、甲寅、甲申年,火下生土也;壬辰、壬戌年,水下生木也;乙丑、乙未年,土下生金也;辛卯、辛酉年,金下生水也;癸巳、癸亥年,木下生火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顺化也。
天气克运曰天刑。
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年,火下克金也;戊辰、戊戌年,水下克火也;辛丑、辛未年,土下克水也;丁卯、丁酉年,金下克木也;己巳、己亥年,木下克土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天刑也。
运生天气曰小逆,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年,木上生火也;庚辰、庚戌年,金上生水也;癸丑、癸未年,火上生土也;己卯、己酉年,土上生金也;辛巳、辛亥年,水上生木也。子临父位,于理未当。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小逆也。
运克天气曰不和。
丙子、丙午、丙寅、丙申年,水上克火也;甲辰、甲戌年,土上克水也;辛丑、辛未年,水上克土也;癸卯、癸酉年,火上克金也;己巳、己亥年,金上克木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不和也。
运临本气之位曰岁会。
子,水位也,丙子年,水运临之;午,火位也,戌午年,火运临之;卯,木位也,丁卯年,木运临之;酉,金位也,乙酉年,金运临之;辰、戌、丑、未,土位也,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年,土运临之。六十年中,有此八年岁会也。又丙子日,丙为水运,子为水支,是运与支同水,乃名岁会。年、月、日、时同,如遇此日得病,不死,但执持而徐缓,更会年、月、时合天符岁会,其病尤甚。
天符岁会相合曰太乙天符。
戊午、乙酉、己未、己丑,六十年中有此四年太乙天符也。又戊午日,戊为火运,午是少阴君火司天,又是火支,乃名太乙天符。此日得病,主死。
运与四孟月相同曰支德符。
寅属木,春孟月也,壬寅年,木运临之;巳属火,夏孟月也,癸巳年,火运临之;申属金,秋孟月也,庚申年,金运临之;亥属水,冬孟月也,辛亥年,水运临之。六十年中,有此四年支德符也。
运与交司日相合曰干德符。
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一年遇此二干,天地德合,亦为平气之岁也。
太过之运加地气曰同天符。
庚子、庚午年,运同司地燥金;壬寅、壬申年,运同司地风木;甲辰、甲戌年,运同司地湿土。六十年中,有此大年同天符。
不及之运加地气曰周岁会。
辛丑、辛未年,运临司地寒水;癸卯、癸酉年,运临司地君火;癸巳、癸亥年,运临司地相火。六十年中,有此六年同岁会也。
大要∶阳年先天时化,则己强而以气胜实(主胜客也),故不胜者受邪;阴年后天时化,则己弱而以气休衰(客胜主也),故胜己者来克。被克之后,必待时而复也。行复于所胜,则己不可前。故待得时,则子当旺,然后子为母复仇也。
又云∶阳年太过,则传所不胜而乘所胜;阴年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假令肝木有余,则时已气盛,反薄肺金而乘其脾土;肝木不及,则土无所畏,遂自妄行,乃凌其肾水。此五行生克之理,盖胜至则复,复已而胜,故无常气而不息。若复而不胜,则是生意已伤,而有穷尽矣。
经曰∶亢则害,承乃制,制生则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亢者,过极而不退也。当退不退,始则灾害及物,终则灾害及己。承,犹随也。以下奉上,有防之之义。
制,克胜之也。制生则化者,言有所制,则六气不至于亢而为平,平则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矣。生者自无而有,化者自有而无。外列盛衰者,六气分布主治,迭为盛衰,害而无所制,则败坏乖乱之政行,为灾为变,生化几乎息,而为万物之大病。大病,即灾变也。万物皆病,天地其能位乎?此亢害承制皆莫或使然,而自不能不然者也。以天时言之,春时冬令不退,则水亢极而害所承之木。然火为木之子,由是乘土而制水,则木得化生之令,而敷荣列秀于外。但草木虫育自有各年盛衰不同,苟无制而木被其害,则冬入于春,生化几乎息,而为天地间之大灾变也,岂非政令败乱之极乎?以人身言之,心火亢甚,口干、发燥、身热,则脾土失养,肺金受害。
由是水乘而起,以复金母之仇,而制平心火,汗出发润、口津身凉而平矣。苟肾水愈微而不能上制,心火愈盛而不能下退,则神去气孤,而灾害不可解矣。与七卷参看。
又曰∶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言六甲有余,己则不足;不足,己则有余。若余己复余,少己复少,则天地之道变矣。
又曰∶出入废则神机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四者常守,反之则灾害至矣。
出入者,天地之呼吸也;升降者,天地之化气也。毛羽裸鳞介及飞走行者,皆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金玉土石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故曰气立。根于中者,生源系天,其所动浮皆神气为机发之主,故其所为也,物莫之知,是以神舍去则机息;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基生长、化成、收藏,皆造化之气所成立,故其所出也,物亦莫知,是以气止息则造化之道绝矣。九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九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于中。壁窗户牖,皆承来气冲击于人。阳升则井寒,阴升则井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翻翻不疾,皆阴气所凝也。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出,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观之,升无所不降,降无所不升,无出则不入,无入则不出。群品之生,升降出入,生气之常也。若有出无入,有入无出,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则反生化之常道,而神去气孤,非灾害如何?虽然逆顺灾眚,尽皆天之气运所为也。地在人之下,大气举之也。天六动而不息,地五静而有守。
天以六气临地,地以五位承天。然天气不加君火,以六加五,则五岁而余一气,乃君火不立岁气,但以名奉天耳。故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言相火代君火而用事,故五岁而右迁。若地以五承六,则当六岁乃备尽天元之气,故六期而循环,周而复始。五岁一周,则五行之气遍;六期一备,则六气之位周。五六相合,故三十年一纪之,则六十年矣。
推之历日,根据节交气,常为每岁之主气,又曰地气。若司天、在泉、左右两间轮行而居主气之上者,曰天气、客气也。客气乃行岁中天命,主气只奉客气之天而已。客胜主则从,主胜客则逆,二者有胜而无复矣。
主胜则泻主补客,客胜则泻客补主。
经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每年先立运气,审其太过不及,然后以地之主气为本,天之客气加临于上为标,以求六化之变。如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以平为期。抑考褚氏有曰∶大挠作甲子,隶首作数,志岁月日时远近。故以当年为甲子岁,冬至为甲子月,朔为甲子日,夜半为甲子时,积一十百千万,亦有条而不紊,皆人所为也。人婴异气,疾难预拟。吾未见其是也。
吁!此一偏之见也。不知天时非凡夫可度,人身资大化有生。《明堂》诗曰∶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巳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宫寄,胞络同归入癸方。
诗言人秉天地壬之气而生膀胱命门,秉癸之气而生肾,秉甲之气而生胆,秉乙之气而生肝,秉丙之气而生小肠,秉丁之气而生心,秉戊之气而生胃,秉己之气而生脾,秉庚之气而生大肠,秉辛之气而生肺,此天干也。
地支亦然。
又云∶肺寅大卯胃辰经,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胞戌,亥三子胆丑肝通。观此二诗,则天地人身,无时不相流通。
经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也。
故一气不合,不能生化,天有六气,人以三阴阳而上奉之。
以六经言之,三阴三阳;以十二支分之,则有六阴六阳。阴从上降,生于午而极于亥,谓之六阴;阳从下起,生于子而极于巳,谓之六阳。
地有五行,人以五脏腑而下应之。脏为阴,而其数奇,以应五运,盖五行质具于地,而气则行于天也;腑为阳,而其数偶,以应六气,盖六淫虽降于天,而势必充于地也。子午为天地之中正,君火位焉,手少阴心(午)足少阴肾(子)居之。辰戌为七政之魁罡,寒水位焉。
太阳寒水在子位而居于辰戌者,水伏于土,由水由地中行,故戌为六戊天门,辰为六己地户。
手太阳小肠(戌)足太阳膀胱(辰)居之。然火从水化,水随肾至,故少阴为脏,位与太阳隔,而气相合为腑也。丑未为归藏之标本,湿土位焉,足太阴脾(未)手太阴肺(丑)居之。卯酉为日月之道路,燥金位焉,足阳明胃(酉)手阳明大肠(卯)居之,然子随母居,土旺金盛,故太阴为脏,位与阳明隔而气相合为腑也,巳亥为天地之门户,风木位焉。
卯虽木之正分,为阳明燥金所居,然木生在亥,故居于亥,而对化于巳也。
足厥阴肝(亥)手厥阴心胞络(巳)居之。寅申握生化之始终,相火位焉。
少阳相火佐脾,虽在午位,君火居之,故居寅,火生于寅也。
足少阳胆(寅)手少阳三焦(申)居之。然相火寄于肝肾,胆者,肝之腑;心包络者;肾之配,故厥阴为脏,位与少阳隔,而气相合为腑也。
三阴三阳,名异而体则一也。阴阳气微则谓之少,阴阳气盛则谓之太。寅为少阳,卯为阳明,辰为太阳,午为少阴,未为太阴,亥为厥阴。
南政,三阴司天,则皆寸不应;三阴在泉,则皆尺不应。北政,三阴司天,则皆尺不应;三阴在泉,则皆寸不应。不应者,皆为沉脉也。
此言六气以君火为尊,五运以湿土为重,故甲己土运为南政。盖土以成数,贯金木水火之运,位土居中央。
君尊南面而行令,余四运以臣事之,北面而受令,所以有别也。然此论其常也,若天行时病,则有不必拘者。
经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天地以气不以位,故不当以脉诊,但以形证察之。
由此观之,经络、脏腑、脉病、药治,无非运气之所为也。非只一岁也,虽一时一刻之短,而五行之气莫不存;非特一物也,虽一毫一芒之细,而五行之化莫不载。上达于天,则有五星倍减之应;下推于地,则有草木虫育之验。奈何俗医不知医之源者,全然不识运气为何物;不知医之变者,又泥时日执钤方以害人。要之,有在天之运气,有在人之运气。
天时胜,则舍人之病而从天之时;人病胜,则舍天之时而从人之病。张子和曰∶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运气同,只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扁鹊曰∶阴淫寒疾,(即太阳寒水之令太过。)阳淫热疾,(相火之令太过。)风淫末疾,(木令太过。)雨淫腹疾,(湿令太过。)晦淫惑疾,(燥令太过,久晴不雨,当为疫疠风痹。)明淫心疾。(君火之令太过。)经曰∶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学人合而观之,更精于脉证,乃自得之。噫!儒之道,博约而已矣;医之道,运气而已矣。学人可不由此入门而求其蕴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