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祖师开示精华选录

●善导大师开示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凡人临终,须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若得舍此幻身,超生善道,乃是称意之事。
⊙凡有疾病,但念无常,一心待死。
⊙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
⊙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师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永明大师开示
⊙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真修行之士,端的要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专一诚意,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慈航。只此一念,是脱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是唯心净土。但只记得一句阿弥陀佛在心,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何必问人更觅归程乎。
●莲池大师开示
⊙生死事大。
⊙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龙树于龙宫诵出华严,而愿生极乐。普贤为华严长子,而愿生极乐。文殊与普贤同佐遮那,号华严三圣,而愿生极乐。咸有明据,皎如日星。
⊙若夫聪明才辩,妄谈般若,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者,魔也。愚贵安愚,吾诚自揣矣。宁为老斋公老斋婆,勿为老魔民老魔女也。
⊙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
⊙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樵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辩融大师教导莲池大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诸人以净业为急务。
⊙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
⊙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遍重放生也。
⊙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陈。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
⊙施皆有报,事匪无征,载在简编,昭乎耳目。普愿随所见物,发慈悲心,捐不坚财,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则大积阴功;若惠及一虫,亦何非善事。
⊙诸放生者,或增福禄,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珂,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然作善致祥,道人之心,岂望报乎!不望报而报自至,因果必然,辞之亦不可得耳,放生者宜知之。
⊙心大德深,其事何验,盖利他者菩萨之行也,以此行门助修道业,譬如船得顺风,必得速到涅槃彼岸矣。净业三福,慈心不杀实居其一。今能不杀,又放其生,既能放生,又以法济令生净土,如是用心,报满之时,九品莲台高步无疑,普劝世人,幸勿以我德薄人微,而不信其语也。
⊙普劝世人随所见生命发慈悲心,是捐舍世财,作斯方便。
⊙梵网以放生为常住法。常住者,金刚身,无量寿也。
⊙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之恩,不可不知此。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教人放生,使彼悟生生不息之理,而得金刚无量寿之身也。
●蕅益大师开示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
⊙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记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即究竟觉矣。
⊙吾人从无始来,直至尽未来际,决无不起念时,纵心虑灰凝,入无想定,仍堕八万四千枯槁乱想。但念地狱,则地狱界人。念饿鬼则饿鬼界人。乃至念佛则为佛法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镜录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证心大德问心要于予,余曰,心要莫若念佛。
⊙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被之巧方便也。
⊙此持名法门,虽似曲为中下,仍复最顿最圆。所持之名,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
⊙名字即法界、中道、实相,举一全收,无一法在名字外。
⊙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若放自心未来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也。
⊙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于放生,放生一法,唯扩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唯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今杀运纷纷,并同分恶业招感,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
⊙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
⊙世人谈及生死,鲜不悚虑。往往不能真为生死者,眼前活计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彻见生死之苦。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觑破一切世情,若顺若逆,总虚妄不实,过眼便是空花。独一念持戒礼忏笃信三宝之心,生与同生,死与同死。
⊙专求己过,不责人非。
⊙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慧。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
⊙极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厌娑婆苦,深求出离。当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恶易分,莫自昧也。
⊙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
⊙学问愈多,我慢愈炽,习气愈长,去道愈远。惟益多闻,增长我见,可惧也。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
⊙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法门不衰于无外护,衰于无内守。
⊙稍涉世间名利心,佛法止成世法,深可悲也。
⊙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
⊙记数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碍记,下根必须记,故总以数期之,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而钝者亦不失缘因善根,倘托言事理一如,不须记数,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几希矣。
⊙忏悔、回向、再加念佛,无有不成就者。
⊙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不劳观想,不必参究。
⊙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三心两意,深信净土可生,发愿决定往生,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万修万人去,断断可保任者。
⊙佛法盛时,人争务实,逮其衰也,众咸竞名。是故超生死证菩提,名必争人我,长魔业,志士不可不熟审也。
●阿弥陀经要解精华
⊙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
⊙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华严所禀,却在此经。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其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愿者,信之卷,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
●行策大师开示
⊙修行别无要术,但真信愿生,一向专念,则一切行履,无烦改辙。
⊙真歇和尚云:佛佛授手,祖祖相传,惟此一事,更无余事。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独于净土之教,谆谆赞说,是为超凡入圣之捷径乎!
⊙凡我同伦,宜各痛念娑婆险恶,早求出离六道,舍秽取净,毋骛虚名、毋执空见、毋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惑乱、毋求旦夕速效,动诸魔事。恒以念佛为正行,勉修众善为助行,净念相继,愿行相资,自然千稳百当。
⊙若不专念,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
⊙一心念佛,以求速生安养。
⊙华严末后处,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惟令生安养世界,惟愿见阿弥陀佛,其专切劝发,反覆叮咛,具在行愿品中。
⊙专念西方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发愿,决定得生,永不退转,亲近弥陀。
⊙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见一佛,即是见无量佛。生一刹,即是生无量刹。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具真实愿,发忻愿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信速舍离,惟以一心念佛,愿共同生净土。
⊙如囚赴市,步步近死,直需孜孜昼夜,矻矻暑寒,一句洪名,无时间歇,净土决定可生,慎勿锐始怠终。
⊙专求出离,不求世间福报,亦不求功德智慧辩才悟解。与夫世世为僧,兴显佛法等愿。惟愿命终得生彼国,脱生死苦。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矣!
⊙念佛一门,藉彼佛胜愿力故,不论有智无智、上中下根,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七日乃至一日,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即蒙弥陀圣众接引、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护念,是为不可思议异方便,惟其异故胜也。
⊙如此最胜异法门,释迦殷勤示劝,恒沙如来广舌赞扬,岂欺我哉!
⊙佛法有无量门,有难有易。欲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阿弥陀佛名号,疾得无上菩提。
⊙五浊恶世,求阿鞞跋致(不退转)甚难。若信念佛三昧,乘彼佛愿力,摄持接引,决定往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生生不退,佛阶可期。
⊙净土广摄诸根,咸登不退。
⊙当念流光如驶,衰老日侵,勿虚度好时节。定课外有余暇,但只加持佛号。若楞严咒、大悲咒等,客路俱不必也。
⊙但情爱一分疏淡,则净业一分成熟。
⊙经云: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此数语,便是念佛三昧秘要。一切观门,无不从兹流出。
⊙大集经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
⊙智觉禅师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佛是本觉之理,念即始觉之智。故知正念佛时,始本会合,理智冥契,能所俱忘,自他不二。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超情越见,离句绝非,直捷圆顿,无过此者。除却念佛外,岂别有妙观可成耶?
⊙余光有几?至稳至易之途,仅以六字真言劝勉。此是海上奇方,能疗急病。标本齐治,缓急咸宜,贵在深信、力行、专持耳。
⊙诸经广赞净土,曰:不可思议功德。曰:世间难信之法。曰:一切佛护念。曰:无上深妙禅。曰:胜异方便。曰:三昧中王等。奈末世众生,偏于念佛法门,好起疑惑。乃至破他净信,障他善行。薄福少智人,往往习气如是。
⊙萧然若寄,长斋事佛,淡泊无欲,操修问道。
⊙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
●彻悟大师开示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真为生死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
⊙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
⊙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专持四重律仪,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土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证。以上八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
⊙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 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以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
⊙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
⊙一是祖语,一是佛语,何重何轻,何取何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
⊙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合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
⊙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见之境界。非彼三乘贤圣所能知见也。但当深信佛言,依此而发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别求悟门也。
⊙余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国土。
⊙惟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土,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则生死根株便永断矣。
⊙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为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
⊙以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惟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自余一切圣贤,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况下劣凡夫乎。
⊙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囧琺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
⊙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但现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现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离此现前一念之外,岂别有真心自性哉。
⊙求其直捷痛快,至顿至圆者,无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
⊙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本是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两忘,心佛一如。于念念中圆伏圆断五住烦恼,圆转圆灭三杂染障,圆破五阴,圆超五浊,圆净四土,圆念三身,圆修万行,圆证本身,而圆成无上妙觉也。
⊙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实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薰加被耳。
⊙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但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若见思二惑,毫发未尽,分段生死,不能出离。此所谓竖出三界也,甚难甚难。
⊙果以深切专勤之心,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而为知见。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也。
⊙炽然时使心中,但置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方法。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
●弘一大师开示
⊙念佛,是佛学里最切实,最简单,最生动的门径,可是却为了他的简单、切实,没有深奥的玄理,使知识份子怀疑。对这门行径,用直觉比理解更重要,你先不要问‘极乐世界在何处’,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虚心接受这项法门,当你走进这个门里,才感觉这个世界不是单纯,而是深奥、华丽。
⊙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五、欲往生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易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惟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身体悉皆放下,专一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
⊙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一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冀病愈,妄生忧怖,不但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
⊙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
⊙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健康时书写,付人保藏。
⊙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更当加剧。
⊙世有发愿往生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至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
⊙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嗔心,而牵入恶道者。
⊙大众助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瞻视。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
⊙今见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已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急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惟愿广劝同人,依此谨慎行之。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
⊙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谆嘱,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
⊙八小时后著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弯,不久即可活动,犹如生人。
⊙吾人修净土宗者,以往生极乐为第一标的。故其现在所有讲经撰述等种种之事,皆在其次,时节到来,撒手便行,决不以弘法事业未毕而生丝毫贪恋愿惜之心。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本站内容全部为转载,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也希望大家都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人生。如果某些内容侵害了其他人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邮箱:shanshengw@126.com

www.chzx.com 在线阅读 - 免费提供聪慧在线全文在线阅读

本站全为转载作品,只是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让更多读者欣赏。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全站无任何广告,如果有弹出广告,千万不要相信

聪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