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tài shàng , xià zhī yǒu zhī 。
太上,下知有之。
qí cì , qīn ér yù zhī 。
其次,亲而誉之。
qí cì , wèi zhī 。
其次,畏之。
qí cì , wǔ zhī 。
其次,侮之。
xìn bù zú , yān yǒu bù xìn yān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yóu xī qí guì yán 。
犹兮其贵言。
gōng chéng shì suì , bǎi xìng jiē wèi wǒ zì rán 。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太上,下知有之”
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信 不 足 焉 ,有 不信 焉”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搬来就如此呀!”
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信朴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当然,这只是老子的主观愿望,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政治幻想。
----------------------------------------------------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4、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5、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