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dào cháng wú míng pǔ 。
道常无名朴。
suī xiǎo , tiān xià mò néng chén 。
虽小,天下莫能臣。
hóu wáng ruò néng shǒu zhī , wàn wù jiāng zì bīn 。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tiān dì xiāng hé , yǐ jiàng gān lù , mín mò zhī lìng ér zì jūn 。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shǐ zhì yǒu míng , míng yì jì yǒu , fū yì jiāng zhī zhǐ , zhī zhǐ kě yǐ bù dài 。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pì dào zhī zài tiān xià , yóu chuān gǔ zhī yú jiāng hǎi 。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道”的本质是无名而朴实的,它虽然微小,但是天下却无人能致使他据为己有。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如果侯王能够无为顺应“道”,那么万物就会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的阴阳二气相互融合,甘露则不求而降,不必人们去控制它,它来的很自然很均匀。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道”创造了万物,为了记忆分别则有了名(曰“道”),但是千万不要被这个名字的表面所迷惑,要透过万物的表象看到它们的原本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本在永恒和不灭。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天下都依归于“道”,就犹如百川归于江海一样。
这一章讲了“无名”、“有名”、“知止”,“无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无”名、以“有”名的“无”和“有”的概念。“无名”指完全作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称之为“朴”。所以,本章表达了老子的“无为”的政治思想,认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天下,顺应自然,那样,百姓们将会自动地服从于他。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的状态,这种原始质朴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可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纷扰多事。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争端的重要根源。
--------------------------------------------------------------------
1、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4、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5、自均:自然均匀。
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7、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8、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