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四十一章
shàng shì wén dào , qín ér xíng zhī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zhōng shì wén dào , ruò cún ruò wáng ;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xià shì wén dào , dà xiào zhī 。
下士闻道,大笑之。
bù xiào bù zú yǐ wéi dào 。
不笑不足以为道。
gù jiàn yán yǒu zhī : míng dào ruò mèi ;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jìn dào ruò tuì ;
进道若退;
yí dào ruò lèi ;
夷道若颣;
shàng dé ruò gǔ ;
上德若谷;
guǎng dé ruò bù zú ;
广德若不足;
jiàn dé ruò tōu ;
建德若偷;
zhì zhēn ruò yú ;
质真若渝;
dà bái ruò rǔ ;
大白若辱;
dà fāng wú yú ;
大方无隅;
dà qì wǎn chéng ;
大器晚成;
dà yīn xī shēng ;
大音希声;
dà xiàng wú xíng ;
大象无形;
dào yǐn wú míng 。
道隐无名。
fū wéi dào , shàn dài qiě chéng 。
夫唯道,善贷且成。
-------------------------------------------------------------------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的人听见“道”,会马上亲身实践。中士的人听见“道”,会将信将疑不一定回去实践。下士的人听见“道”会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正是因为下士的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所以古人提出:明白“道”的人好像很愚昧,修“道”的人好像是在退步,平坦
的生活道路好象那样坎坷。(这里大家可以参考道德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上德的人虚怀若谷,持白守黑,广德不盈,不立不施,不矜其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世界上最大的方正是没有边角,最大的容器是没有形状可言,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大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大道隐微而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唯有“道”善于生化万物,并使万物生成。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