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zhī zhě bù yán , yán zhě bù zhī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cuò qí ruì , jiě qí fēn , hé qí guāng , tóng qí chén , shì wèi xuán tóng 。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gù bù kě dé ér qīn , bù kě dé ér shū ;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bù kě dé ér lì , bù kě dé ér hài ;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bù kě dé ér guì , bù kě dé ér jiàn 。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gù wéi tiān xià guì 。

故为天下贵。

---------------------------------------------------------------------------------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有智之者“知”“道”的妙用,勤而行之,从不敢多言。而整天喋喋不休的人,自以为了解了“道”的精微妙处,其实他“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不显露锋芒,能够消解纷争,含敛光芒,同于尘世,超越物外,淡泊无欲,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也是真正有智慧者的行为)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所以,及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同他与他疏远。及无法使他得利也无法使他受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及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修道之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

四十二章和前一章讲的都是“和”,这一章接续前章,重点讲的也是“和”。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前一章讲的“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本章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逻辑性极强,向人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不过这一章文字蕴含很深,这就不仅仅是指执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间人们处事为人的人生哲理。他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此处采用第二种解释。

2、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

4、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5、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这几句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本站内容全部为转载,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也希望大家都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人生。如果某些内容侵害了其他人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邮箱:shanshengw@126.com

www.chzx.com 在线阅读 - 免费提供聪慧在线全文在线阅读

本站全为转载作品,只是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让更多读者欣赏。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全站无任何广告,如果有弹出广告,千万不要相信

聪慧在线